【深蹲新手指南】媽媽輕鬆改善體態、減少腰痛|5大好處+正確姿勢+4週訓練菜單

【深蹲新手指南】媽媽輕鬆改善體態、減少腰痛|5大好處+正確姿勢+4週訓練菜單

產前產後
By Hai Taeng on 18 Sep 2025

不論是抱BB、推BB車、做家務,還是上落樓梯,下半身的力量與穩定都很重要!深蹲被稱為「訓練之王」,因為它能同時強化臀腿與核心,而且不用器材,在家就能輕鬆開始。以下整理了深蹲5大好處、正確姿勢4個步驟、常見錯誤修正、6種實用深蹲變化,以及新手4週訓練菜單,並附上產後與膝腰不適的貼心提醒,幫助媽媽安全循序漸進,把運動融入育兒日常,改善體態與腰背姿勢,提升代謝,減少腰痛,輕鬆找回體力與自信!

深蹲新手指南|快速連結

深蹲被稱為「訓練之王」,對忙碌的媽媽而言,這是一個不需器材、隨時隨地都可進行的全面高效運動。Photo from istock

深蹲的好處與作用|媽媽界的萬能運動

深蹲之所以被稱為「訓練之王」,是因為它能同時鍛鍊多組肌肉。對忙碌的媽媽來說,這個動作更是全面又高效,不需要器材,隨時隨地都能做!

雕塑線條,恢復自信

深蹲能有效訓練臀大肌和大腿前後側肌肉,讓臀腿更緊實。對產後媽媽來說,它是改善體態、恢復曲線的好幫手,就算穿上貼身牛仔褲也能更有自信。如果想加快塑形效果,不少醫美診所已引入Onda Pro脂肪改善療程,透過非侵入式能量技術幫助改善脂肪堆積,搭配居家深蹲訓練更能相輔相成,讓媽媽更快找回緊實曲線!

提升代謝,幫助減肥

深蹲會動員全身最大的肌群,能提高基礎代謝率,持續燃燒熱量。對想減掉產後脂肪的媽媽來說,配合飲食控制,效果更明顯。

改善姿勢,減少腰痠背痛

媽媽每天要抱BB、推嬰兒車、彎腰收拾玩具,很容易姿勢不正確。正確深蹲能強化核心和背部,減少駝背,讓妳抱BB、拿重物時更省力,告別惱人的腰痠背痛~

增加力量,親子活動更輕鬆

練好深蹲,下半身力量提升,不論是帶小朋友去公園追跑、一起行山郊遊,還是日常上落樓梯、提買菜籃,都會感覺更輕鬆,體力更好!

全面健康,降低受傷風險

有研究顯示,全蹲比半蹲更能刺激臀部和大腿內側肌肉,幫助增加肌肉量並強化關節穩定。長期練深蹲,還能降低受傷風險,並有助血糖控制、心血管健康和身體平衡。

深蹲不只是健身房裡的熱門動作,它更是媽媽們日常必備的「萬能運動」。不論是想塑形減肥、改善姿勢、提升體力,還是單純想在親子活動中更輕鬆,深蹲都是最簡單、最實用的選擇!

深蹲被譽為「媽媽界的萬能運動」,因其能不限時間地點地高效鍛鍊多組肌群,幫助媽媽們雕塑線條、提升代謝、改善腰痛,同時增強體力與平衡,全方位提升健康。Photo from istock

深蹲正確姿勢4步驟|新手媽媽必學

是不是覺得深蹲很難,還怕膝蓋會受傷?其實只要掌握幾個小技巧,就能安全又有效地完成深蹲。對媽媽來說,學會正確深蹲,不但能改善體態,還能讓抱BB、推BB車或搬尿片箱更輕鬆!

第1步:準備姿勢

  • 雙腳和肩同寬或略寬,腳尖微微外開。
  • 抬頭挺胸、肩膀放鬆、核心收緊。
  • 想像背後有靠背,幫助保持挺直。

 

第2步:向下蹲

  • 臀部往後坐,再彎曲膝蓋。
  • 下蹲時吸氣,膝蓋和腳尖同向。
  • 小提醒:邊收拾玩具邊深蹲,化家務為運動。

 

第3步:到達底部

  • 大腿和地面平行即可,新手可淺蹲。
  • 腳掌貼地、重心在腳跟。
  • 可利用椅子輔助,或讓小朋友陪練更有趣。

 

第4步:向上站起

  • 用腳跟推地,收縮臀腿,慢慢吐氣
  • 可抱著BB當小重量,增添親子互動。

很多人聽過「膝蓋不能超過腳尖」的說法,其實不完全正確。只要膝蓋方向和腳尖一致、核心收緊,就算略微超過也沒問題。反而刻意限制,可能讓腰部或髖部承受更多壓力。

正確的深蹲姿勢僅需四個簡單步驟,包括準備、下蹲、到底和站起,掌握這些技巧能幫助新手媽媽安全有效地鍛鍊,讓日常育兒更輕鬆。Photo from istock

深蹲會訓練到哪些肌肉?

深蹲不但幫助身材雕塑,還能提升力量和身體穩定性。對媽媽來說,這些肌群如果練得好,不論是抱BB、推BB車或上下樓梯,都會更省力、更穩定!以下是主要的深蹲肌肉訓練部位:

主要目標肌群

  • 臀大肌:下蹲和站起時的主要發力來源,能有效打造翹臀線條,對產後媽媽恢復臀部曲線特別有幫助。
  • 股四頭肌:位於大腿前側,負責伸展膝蓋,是站起和支撐身體的關鍵肌肉,讓媽媽在抱BB或搬重物時更有力。
  • 腿後肌群(腘繩肌):位於大腿後側,和股四頭肌協同合作,維持動作穩定和平衡。

 

協同穩定肌群

  • 核心肌群:包含腹部和下背,幫助脊柱穩定,避免深蹲時出現腰痛。對常常彎腰收拾玩具或哄睡BB的媽媽來說,核心穩定能減少腰部負擔。
  • 內收肌群:位於大腿內側,幫助控制膝蓋方向,維持深蹲標準姿勢,同時改善腿型。

 

訓練感受

  • 下降與底部:臀部、大腿前後側會明顯用力。
  • 站起過程:能感覺到腳跟推地,臀腿一起帶動身體返程。
  • 核心:全程保持緊繃,但要自然呼吸,避免憋氣或聳肩。

當正確深蹲時,會明顯感受到臀腿發力,而核心也會維持緊繃來保持平衡。透過這些大肌群的參與,深蹲不但能有效燃燒卡路里,也是媽媽們想深蹲減肥、改善體態的必備動作

深蹲能同時鍛鍊臀部、大腿前後側等主要肌群,並協同核心與大腿內側肌肉,全方位提升身體力量、穩定性及燃燒脂肪的效率。Photo from istock

6種實用深蹲變化

除了基本的徒手深蹲外,還有很多變化式能加強不同肌群,或幫助新手找到更穩定的姿勢。對媽媽來說,不但能協助恢復產後體態,也讓日常抱BB、推車或上落樓梯更省力。以下整理幾種常見動作,包括近年受關注的「西班牙深蹲」。除了運動雕塑體態,現代科技也提供更多選擇。不少醫美診所已引入Onda Pro醫美設備,透過非侵入式能量技術改善脂肪堆積,和深蹲訓練並行更能事半功倍!

徒手深蹲(Squat)

  • 特色:最基礎的深蹲,不需要任何器材,適合新手入門。
  • 作用:訓練臀大肌、股四頭肌、腿後肌群,是所有深蹲的起點。媽媽們在家湊B時,即使只有5分鐘空檔,也能隨時完成幾組,方便又實用。

 

相撲式深蹲(Sumo Squat)

  • 特色:雙腳比肩寬,腳尖外開約45度。
  • 作用:加強大腿內側(內收肌)和臀部參與,有助於雕塑下半身線條。對長時間抱BB、容易感覺大腿內側緊繃的媽媽來說,這個變化特別適合。

 

酒杯式深蹲(Goblet Squat)

  • 特色:雙手在胸前抱壺鈴或啞鈴,重心更穩。
  • 作用:幫助保持軀幹中立,強化核心穩定性,逐步挑戰深蹲重量。媽媽們甚至可以抱著BB(體重剛好是「天然啞鈴」)完成,既能訓練又能親子互動。

 

保加利亞分腿蹲(Split Squat)

  • 特色:單腳站立,另一腳放在椅子或箱子上。
  • 作用:單腿主導,強化平衡和協調,特別適合雕塑臀腿。對需要經常單手抱BB、另一隻手推車或拿東西的媽媽來說,這個動作能幫助提升左右平衡和穩定性。

 

箱式深蹲(Box Squat)

  • 特色:在後方放置箱子或椅子,控制下蹲深度。
  • 作用:幫助新手掌握動作路徑,減輕膝蓋和脊椎壓力,更安全地建立深蹲標準姿勢。媽媽們可以在家用餐椅代替,非常方便,還能順便讓小朋友模仿一起動。

 

西班牙深蹲(Spanish Squat)

  • 特色:在膝後繞上阻力帶或繩索固定,身體保持直立。
  • 作用:特別強化股四頭肌,常見於膝部復健或需要加強大腿前側的族群。對於媽媽來說,如果長期推BB車導致膝蓋壓力大,這個動作能幫助強化膝關節穩定。

不論選擇哪一種深蹲變化,核心重點都是收緊核心、膝蓋和腳尖同向、腳掌全程貼地,這樣才能安全有效地享受深蹲帶來的好處。

除了最基礎的徒手深蹲,還有相撲式、酒杯式、保加利亞分腿蹲等多種深蹲變化式,能針對不同需求強化肌群、提升平衡並降低壓力,讓新手媽媽們能更安全有效地訓練,同時也能搭配醫美科技達到更理想的體態效果。Photo from istock

新手常見錯誤與修正|告別深蹲後遺症

很多人在剛開始練深蹲時,因為姿勢不正確,容易出現膝蓋痛或腰痛,甚至誤以為這就是「深蹲後遺症」。其實深蹲本身沒有壞處,問題多半來自動作錯誤或過度勉強。只要避免以下常見錯誤,就能練得更安全有效,尤其是每天抱BB、彎腰收拾玩具的媽媽,更要特別注意~

膝蓋過度內夾

  • 原因:髖部控制不足、臀部肌力弱,或站距不合適,導致下蹲時膝蓋往內倒。
  • 修正:雙腳比肩稍寬,腳尖微微外開,下蹲時保持膝蓋與腳尖方向一致。媽媽可以在大腿套上阻力帶,幫助提醒自己把膝蓋往外推。

 

上半身過度前傾或圓背

  • 原因:核心沒有收緊,下蹲時急於彎膝,或髖踝活動度不足。
  • 修正:先把臀部往後坐再彎曲膝蓋,過程保持胸口打開、脊椎中立。如果不穩,可以在後方放椅子,模擬「坐下」的感覺,這對產後媽媽尤其友好。

 

腳跟離地、足弓塌陷

  • 原因:重心過度前移、鞋底過軟,或踝關節柔軟度不足。
  • 修正:確保腳掌三點(腳跟、拇趾、小趾)全程貼地,重心落在腳跟或腳掌中央。如果腳踝緊繃,可先從1/4蹲或1/2蹲開始,逐步加深。

每天育兒動作其實就是小型運動,腰和膝蓋早已經很忙碌了。深蹲時一定要放慢速度、循序漸進,避免硬撐。只要專注在「穩定、對齊、循序漸進」,就能安全發揮深蹲的好處,讓體態更緊實、日常活動也更省力。

多數深蹲後的膝蓋或腰痛並非「後遺症」,而是姿勢不正確所致,只要避免膝蓋內夾、上半身前傾和腳跟離地等常見錯誤,並專注於穩定、對齊、循序漸進,就能安全有效地透過深蹲強化體態,讓日常育兒更輕鬆。Photo from istock

新手深蹲訓練菜單|媽媽也能在家跟著做

想知道深蹲一天幾下才合適?其實不需要很多,3組 × 10–12下,隔天做1次已經足夠。對媽媽來說,就算要湊B,也能利用小朋友午睡或玩耍的時間完成。只要持續練習,2~4週內就能感覺到腿部更有力、動作更穩定。

第1~2週:打好基礎

  • 動作:徒手深蹲
  • 組數 × 次數:3組 × 10~12下
  • 頻率:隔天或每兩天練1次
  • 重點:專注在正確姿勢,不要急著加快或加量。媽媽們可以一邊看顧小朋友,一邊抽空完成幾組。

 

第3~4週:逐步進階

  • 動作:徒手深蹲或箱式深蹲(幫助找到穩定感)
  • 組數 × 次數:3~4組 × 12~15下
  • 挑戰:可加入高腳杯深蹲(Goblet Squat),在胸前抱水瓶、輕啞鈴甚至小朋友的玩具箱,增加重量。
  • 進一步變化:嘗試保加利亞分腿蹲,強化單腿力量和平衡感,對媽媽在日常抱BB或提買菜籃特別實用。

 

持續進步的關鍵

  1. 漸進式超負荷:每2週微調組數、次數或重量,循序加強。
  2. 循序漸進:1/4 蹲 → 1/2 蹲 → 平行蹲 → 全蹲慢慢加深,不用一開始就蹲到底。
  3. 休息與恢復:訓練4~5週後,安排1週「輕鬆期」,再持續進步。

 

新手4週深蹲訓練表

週數 訓練內容 組數 × 次數 頻率 重點/挑戰
第1週 徒手深蹲 3組 × 10~12下 隔天或每兩天1次 專注姿勢,腳掌全程貼地
第2週 徒手深蹲+相撲式 3~4組 × 12~15下 隔天或每兩天1次 增加組數或次數,可嘗試相撲式深蹲
第3週 徒手深蹲+高腳杯式(抱水瓶/啞鈴) 4組 × 12~15下 隔天或每兩天1次 小重量負重,保持正確姿勢
第4週 高腳杯深蹲+保加利亞分腿蹲 4組 × 12~15下 隔天或每兩天1次 強化單腿穩定性,挑戰更高難度

新手建議一天控制在 30~50下(分組完成即可),媽媽們要特別注意姿勢,避免急於加快或加重,這樣才能有效減少腰痠背痛。在家陪小朋友時,也能利用短時間完成幾組深蹲,輕鬆將運動融入日常,既省時又實用。

新手媽媽們可以利用孩子午睡或玩耍的時間,以隔天一次、每次3組10-12下的頻率進行徒手深蹲,並在2-4週後循序漸進增加次數或加入變化式,就能安全有效地提升下半身力量。Photo from istock

深蹲 vs. 分腿訓練:怎麼選?

在安排下半身訓練時,很多人會想:該做深蹲還是分腿訓練(如弓箭步、保加利亞分腿蹲)?其實沒有絕對的好壞,關鍵還是看你的訓練目標。

深蹲(雙腿) 分腿訓練(單腿,如弓箭步、保加利亞分腿蹲)
主要特色 雙腿同時發力,可承載較大重量 單腿主導,另一腳輔助支撐
訓練肌群 臀大肌、股四頭肌、腿後肌群,核心肌群 臀部、腿後肌群、核心穩定、內收肌
訓練目標 提升整體力量、爆發力、肌肉量 體態雕塑、修正左右不平衡、提升橫向穩定
適合對象 想挑戰大重量、提升全身力量的訓練者 想加強雕塑線條或需要靈活移動的運動員
優點 動員大肌群,效果快速,力量增長明顯 平衡性強,能針對單側訓練,雕塑效果集中
注意事項 負重量大,對脊椎和膝蓋壓力較高 動作穩定度要求高,初學者需注意姿勢
  • 想提升力量與爆發力 → 選擇深蹲(如槓鈴深蹲)
  • 想要體態雕塑或補強 → 選擇分腿訓練(弓箭步、保加利亞分腿蹲)
  • 最佳做法:兩者交替安排,例如每週2次深蹲+1次分腿訓練,不但能兼顧力量和體態,對媽媽來說,還能在日常育兒中更省力、更健康!

媽媽做深蹲特別適合需要抱BB、推BB車或搬尿片箱的情況,能有效提升下半身力量,讓日常動作更輕鬆。而分腿訓練則能幫助修正左右腿不平衡,對經常單手抱娃的媽媽非常實用,還能強化核心、減少腰痠背痛。如果小朋友願意,媽媽甚至可以讓小朋友坐在手臂或背上,將深蹲或分腿蹲變成小遊戲,讓運動更有趣!

選擇深蹲或分腿訓練取決於個人目標:深蹲能提升整體力量與爆發力,分腿訓練則專注於體態雕塑和修正不平衡,而將兩者交替進行則是兼顧力量與體態的最佳做法。Photo from istock

深蹲溫馨提醒|產後媽咪須知

想要深蹲練得長久又有效,安全永遠是第一位。對媽媽來說,每天要抱小孩、推BB車,本來就會增加腰和膝蓋的負擔,所以在練習時更要注意以下幾點:

姿勢優先,重量其次

不要為了加快進度或增加重量而犧牲正確姿勢。腳掌要全程貼地,膝蓋和腳尖保持同向,背部中立,才能避免深蹲膝蓋痛或深蹲腰痛。對經常抱小朋友的媽媽來說,更要以正確姿勢為主,別讓腰背承受額外壓力。

循序漸進,不強求深度

新手可以從1/4 蹲 → 1/2 蹲 → 平行蹲 → 全蹲慢慢進階,不必一開始就蹲到底。這樣能降低關節壓力,也讓身體逐步適應。如果是產後媽媽,尤其要循序漸進,避免過度拉扯骨盆和腰部。

疼痛即調整,不要硬撐

練習時出現輕微肌肉痠痛屬於正常,但如果是尖銳或持續性的痛感,就代表可能是姿勢不對或訓練量過多。這時要立即降低深度,或改做箱式深蹲等溫和版本。必要時,請教練或物理治療師協助。

因人而異,傾聽身體

每個人的骨架和柔韌度不同,適合的站距、深度和變化式也會不同。隨時觀察身體狀況並調整,對媽媽來說,這樣才能安全長久地把深蹲融入日常,幫助提升體能,同時避免受傷。

深蹲沒有捷徑,只有穩定、對齊、循序漸進。把姿勢擺在第一位,不急於重量和次數,才能真正享受深蹲帶來的好處,同時降低受傷風險。

新手媽媽進行深蹲時,應將姿勢正確擺在第一位,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不強求深度與重量,並隨時傾聽身體的聲音,才能安全有效地將深蹲融入日常並避免受傷。Photo from istock

深蹲常見問題(FAQ)

Q1:深蹲一天要做幾下?多久會有效果?
A1:新手建議一天控制在30~50下(分組完成即可),例如分3組,每組10~12下,隔天或每兩天練1次。大部分人在2~4週後,就能感受到腿部更有力、體態更穩。對媽媽來說,這樣的安排不會太花時間,可以利用小朋友午睡或玩耍的空檔完成。

Q2:深蹲會讓大腿變粗嗎?
A2:不會。深蹲能幫助燃燒脂肪,讓大腿線條更緊實,屬於雕塑效果。對產後媽媽來說,更能幫助收緊下半身線條,改善鬆弛感。

Q3:深蹲時為什麼會膝蓋痛或腰痛?
A3:多數是因為姿勢不正確。膝蓋痛可能來自膝蓋內夾或腳跟離地;腰痛則多半是核心沒有收緊,背部過度彎曲。建議先從淺蹲或箱式深蹲開始,找到正確發力感。如果媽媽長時間抱BB,腰背已經很累,更要特別注意核心收緊,避免硬撐。

Q4:逆深蹲和一般深蹲有何差別?
A4:常見的「逆深蹲」指的是西班牙深蹲(Spanish Squat)或其他單腿變化。西班牙深蹲會用阻力帶繞在膝後,讓身體更直立,特別強化股四頭肌,常用於膝部復健。傳統深蹲則同時動員臀腿肌群,更全面!

Q5:深蹲時膝蓋可以超過腳尖嗎?
A5:可以。在正確的深蹲姿勢下,膝蓋略超過腳尖是安全的,只要方向和腳尖一致、腳掌全程貼地即可。刻意限制反而可能增加髖部和下背的壓力。

Q6:最適合自己的深蹲站距怎麼找?
A6:最簡單的方法是原地小跳兩下,自然落地的腳距通常就是最穩定的。一般來說,比肩稍寬、腳尖微微外開會比較舒服。對媽媽來說,找到合適站距,能避免多餘壓力加到腰或膝蓋。

Q7:為什麼會感到深蹲腰痛?
A7:多半是因為核心沒收緊、背部彎曲,或深度、重量過度勉強造成的。建議先退回淺蹲,或改練箱式深蹲。只要動作正確,深蹲並不會造成真正的「後遺症」。

新手每天分組完成 30 到 50 次深蹲,隔天或每兩天練習一次,持續 2 到 4 週後便能感受到腿部力量和體態的顯著改善。Photo from istock

深蹲是一個隨時隨地都能做的高效運動,能幫助媽媽們雕塑曲線、改善體態、增強體能。只要掌握正確姿勢、循序漸進,並留意產後與膝腰安全,每天抽幾分鐘,邊陪小朋友邊深蹲,不但能增進親子互動,還能讓你找回健康和自信!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