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青春期】青少年自我意識薄弱易染「中二病」?20個中二病特徵逐一睇+父母與自助處理指南

【青春期】青少年自我意識薄弱易染「中二病」?20個中二病特徵逐一睇+父母與自助處理指南

教育路 專家分享
By ashly.eng on 22 Nov 2025
Digital Editor

小朋友踏入青春期後不只是身體會長高,情緒也會有巨大轉變,常常讓父母覺得無所適從。漸漸地,社會上開始流行以「中二少年」、「中二病」來形容這群踏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身上總會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讓爸媽又愛又恨!簡單來説,中二病不是醫學上的疾病,而是青春期常見的「自我表演期」:孩子會用誇張的語言、幻想或耍酷來找認同或試探界線。台灣育兒專欄作家尚瑞君就分享自己在教養2名青春期兒子時總結出的20條「中二病」特徵,鼓勵家長多認識孩子在這段成長期間的特別之處,陪孩子一起度過青春期的成長陣痛!

中二病|目錄 + 快速連結

父母是否了解什麼是「中二病」呢?Photo from 《二月的勝者》劇照

什麼是中二病|中二病不是病,發作起來卻很傷腦筋

「中二病不是病,發作起來卻很傷腦筋!」在尚瑞君老師看來,中學生因為沒有足夠的自信,反而顯得自大又自卑、自戀又自厭,既想獲得認同,又想與眾不同,有時候覺得自己是新世界的神,有時候又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廢物。說穿了,中學生就是一個充滿矛盾,同時還不停在長大的生物。 孩子進入中學,除了面對升學的分流壓力,孩子的身心會陷入自己的時空中飄移,他們從一些虛幻的遊戲或小說動漫等的情節角色,來假想與編織自己以為的世界。此刻的他們處於個人主義最興盛,也是最討厭與懷疑現實世界的階段。這種現象,在現在網路世界就俗稱為「中二病」。 「中二病」是日本的流行語,因為有些青少年的普遍症狀,在中學二年級時,會像傳染疾病似的集體發作,故有此一說。

「中二病」是日本的流行語,因為有些青少年的普遍症狀,在中學二年級時,會像傳染疾病似的集體發作,故有此一說。Photo from 《男子高中生的日常》劇照

中二病特徵|20題自我測試

說穿了,「中二病」並不是真的疾病,而是一種短暫的成長現象,就像是青春期的成長陣痛,而這些中二病少男少女們都會呈現典型的症狀,包括:

一、覺得自己是新世界的神,隨時顯現「不要惹我」的距離感。

二、喜歡捱夜,覺得自己可以不用睡覺,很厲害。

三、認定自己獨一無二,別人都不懂他的世界。

四、喜歡自言自語、自嗨,或是唉聲嘆氣,裝憂鬱。

五、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裡,活得更快樂。

六、排斥卡通圖案,喜歡暗黑屬性的東西,要看起來像個大人。

七、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同,又想要與眾不同。

八、口是心非,明明很在乎卻偏說無所謂。

九、毫無理由的自信,覺得自己想做,就一定做得到。

十、從貓咪變成老虎似的,喜歡虛張聲勢,喜歡被別人「怕」的感覺。

「中二病」青少年20個特徵,你家孩子中了幾項?Photo from 《親親我好媽》劇照

十一、會無端陷入憂慮,覺得自己隨時會死,也喜歡談論死亡議題。

十二、覺得自己很厲害,在玩遊戲或者挑戰的時候,喜歡選擇最高難度。

十三、自尊心強,但自信心不夠,是自大又自卑的綜合體。

十四、喜歡用酷、用夢幻,或特別的綽號,來代表自己。

十五、覺得新聞都是騙人的,大人都是虛偽的。

十六、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就會抱怨或者絕望,說死了算了。

十七、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但若大人提醒,還是會看見家人的需求。

十八、認為在平行時空中,存在另一個自己。

十九、會為了反對而反對,卻不知道要相信甚麼。

二十、覺得自己有特殊能力,可以預知未來。

 

中二病青少年一般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裡、也相信自己有超能力等。Photo from 《女高中生的虛度日常》劇照

中二病青少年其實很可愛?

在大人們看來,這些處於「叛逆期」的青少年無禮又霸道,因此只會對他們採取嚴厲的管教,希望他們乖巧聽話。殊不知,此階段的青少年正處於自我意識形成的重要時期,各種自戀、自卑、自厭、自大等矛盾又複雜的情結每日在孩子的內心世界輪番上演,因此也更容易受到新奇理論或思想的影響。明白了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後,尚瑞君老師反倒認為:「他們演得很累,又很可愛,不是嗎?」一旦父母學會欣賞孩子的特別之處,或許就會慢慢掌握和這群中二病青少年的相處之道。

此時,與其責備或是取笑孩子,不如多給他們一點愛和信任:「掌控孩子,孩子不一定能成為你想要的樣子,但愛與信任孩子,孩子一定能長出自信和力量,發展出他生命該有的樣子。」

青少年如何與父母溝通|父母與自助處理指南

所謂「中二」其實多半就是:孩子在長大、在找自己。他們可能說話很中二、打扮很誇張、態度很激烈,但本質上是在測試界線、在練習做自己。父母不用把「中二」當成病,更不用太害怕;重點是:關係不要斷、界線要清楚。

父母三步處理建議:安撫、傾聽、界線

  • 第 1 步:安撫情緒,不急著糾正

當孩子爆氣、說出很中二的話(例如「這個世界好爛」、「我才不需要你們」),先做的是穩住氣氛,而不是立即說教。可以先想:「現在不是辯論時間,是讓他冷靜下來的時間。」

  • 第 2 步:傾聽內容,不立刻批評

等情緒沒那麼高時,再慢慢問他:

「你剛剛那樣說,是不是很委屈?」

「你覺得大人都不懂你,能不能多跟我講一點?」

重點是:讓孩子感覺「被聽見」,他才願意慢慢打開、不再用中二方式表達。

  • 第 3 步:清楚說明界線與後果

理解不等於放任。父母還是要把規則講清楚,例如:

「你可以生氣,但不能摔東西。」

「你可以有自己打扮,但上學服儀要符合學校規定。」

口氣可以溫和,但態度要穩定、一致。「我尊重你,但某些底線不能過」,是孩子最需要的大人感。

與青少年溝通的實用句型與示例

你可以直接改用下面這種說話方式,既不太嚴肅,也不會太幼稚。

  • 表達理解感受

「我聽得出來你真的很不爽,想不想多說一點?」

「你覺得大家都誤會你,這種感覺應該很難受吧?」

「我知道你想要被當大人看,而不是小朋友。」

  • 問想法,不直接下指令

「你覺得這件事,最希望大人怎麼做?」

「如果照你說的做,可能會有什麼後果?」

「我們要不要一起想一個你可以接受、我也放心的做法?」

  • 設定界線時的說法

「我可以允許 A、B,但 C 不行,因為那會傷害到你或別人。」

「我不是要控制你,而是要確保你安全。」

「你可以不喜歡我的決定,但我們可以一起談談怎麼解決。」

回應中二言論的軟性示例

孩子:「這世界好爛,我活著有什麼意義?」
大人:「聽起來你真的很失望。最近是不是遇到什麼事,讓你這樣想?」

孩子:「以後我一定要讓全世界跪在我腳下。」
大人(微笑但認真):「哇,聽起來你很想變強。你最想在哪一方面變強?讀書?工作?還是創作?」

重點是:把「中二用語」翻譯成「他真正的需要」來回應。

教育與管教的原則:界線設定與尊重自我表達

可以記住兩句話:

「人可以被尊重,行為要負責任。」

孩子有權利有自己的想法與風格(穿衣、興趣、喜歡的作品),但行為不能傷害自己或他人,也不能觸犯法律或破壞基本規則。

「給他選擇,但選項有範圍。」

舉例:

  • 上學服儀:在規定內可以選款式,但不能違反校規。
  • 用手機:可以自己選內容,但要遵守時間、不能影響作息與功課。

父母能做的是:

  • 讓孩子知道「你可以做自己」,
  • 但也要知道「做自己不代表想做什麼都可以」,
  • 大人不是要消滅中二,而是教他把熱血和想像力用在安全又負責任的地方。

何時尋求專業協助

一般「中二」只是說話中二、打扮特別、喜歡幻想情節,但生活功能還可以維持(有上學、有交朋友、有興趣)。如果出現下面幾類情況,就要考慮尋求專業幫助(諮商師、心理師、精神科、學校輔導老師):

  • 情緒長期很低落或很暴躁
  • 常說「活著沒意義」、「我好廢」
  • 明顯變得沒精神、沒興趣、不想見朋友
  • 出現自殘或自殺念頭/行為
  • 有割腕、撞牆、傷害自己的舉動
  • 說要「去死」、「我不想活了」,而且不像開玩笑
  • 行為危險或失控
  • 常打架、破壞東西、離家出走
  • 長期捱夜打電玩、完全不去上學、不交作業
  • 明顯脫離現實
  • 堅信自己有特殊能力、被某種力量控制,且嚴重影響生活
  • 很難分辨現實與幻想,甚至出現「被跟蹤」「有人要害我」等強烈想法

如果你看到以上情況,可以這樣跟孩子說:

「我覺得你最近辛苦到,已經不是我一個人可以幫得了你,我想找一個專門幫人處理情緒的人,跟我們一起想辦法,好嗎?」

常見問題 FAQs

1. 什麼是中二病?

A:中二病是青春期常見的行為與幻想傾向,多數只是暫時的自我表演期,不等同精神疾病。

2.我孩子有中二病嗎?怎麼判斷?

如果孩子愛講中二台詞、打扮很有個性、情緒比較衝,但仍然有正常上學、和同學互動、生活可以自己打理,多半只是典型的「中二期」;真正需要擔心的是他長期情緒低落或暴躁、明顯退縮、不想上學、出現自殘或自殺言語與行為,這時就不只是中二,而是應該儘早尋求專業協助。

3. 中二病會持續到成年嗎?會成為精神疾病嗎?

一般來說,多數人的「中二」會隨著年紀和生活經驗慢慢變淡,對世界的看法也會變得比較成熟、務實,本身不會直接變成精神疾病;真正會留下問題的,通常是背後那些沒有被看見的痛苦或壓力,所以與其擔心「會不會變成病」,更重要的是現在就陪他學會面對情緒、壓力與人際關係。

4. 如何回應青少年的「中二」言行而不激化衝突?

面對青少年的中二言行時,可以先「聽」再「說」,不要一開始就嘲笑或否定,而是試著理解他在生什麼氣、在難過什麼,再用溫和但清楚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界線,例如「我懂你很不爽,不過罵人和摔東西是不可以的」,這樣既不會火上加油,又能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同時學會為自己行為負責。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