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敢孩子】如何培養出敢說「不」的孩子?家長可依年齡階段採用不同引導方式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勇敢、自信,面對困難時不輕易退縮。心理學研究指出,勇氣並非天生,而是隨著孩子的成長,在家庭互動與環境影響下逐步建立起來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對世界的理解與挑戰也不相同,家長若能根據孩子的發展特徵提供合適的支持,便能幫助他們在每一階段都更堅定地邁出一步。
Photo from MamiDaily
幼兒期(3至6歲):安全感是勇氣的根源
在幼兒階段,孩子的世界以父母為中心,安全感就是他們面對世界的勇氣來源。專家建議家長多陪伴、多傾聽,讓孩子知道「有需要時,大人一定會在」。
透過日常生活中小小的鼓勵,例如讓孩子自己倒水、整理玩具、表達意見,都能建立自信與主動性。當孩子知道「我可以試試看」、「爸媽會支持我」,他們更願意在新環境中勇敢嘗試。
Photo from MamiDaily
小學階段(7至12歲):學會分辨對錯 勇於發聲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有更強的同理心,也會察覺社會中的不公平或欺負現象。父母可以和孩子討論什麼是「欺凌」、何時該請大人介入,以及如何以安全方式表達反對。
例如當孩子看到有人被取笑時,可以教他用簡單的方式打斷或轉移話題:「我們去玩別的吧。」讓孩子明白,不必成為英雄,但可以選擇站在對的一邊。
Photo from MamiDaily
青少年期(13至18歲):給予信任與空間 培養行動力
進入青春期後,孩子開始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也更願意關注社會議題。家長可以與他們討論真實事件,例如校園不公、歧視或社群暴力,並引導孩子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
父母不再只是告訴孩子「要勇敢」,而是讓他們有機會實踐勇氣——無論是為同學發聲、參加志願活動,或投入關心的議題。當大人以身作則,孩子也會學會冷靜地表達立場、面對不同意見而不退縮。
Photo from MamiDaily
延伸閲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