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交友】子女與「有問題」同學過從甚密 家長愈反對 反抗愈激烈 如何引導孩子慎選朋友?

【交友】子女與「有問題」同學過從甚密 家長愈反對 反抗愈激烈 如何引導孩子慎選朋友?

家庭關係
By Dara on 20 Oct 2025
Deputy Managing Editor
當自己成為父母,才明白父母的喜怒哀樂,以及無私的愛!

當發現子女與一些被認為「有問題」的同學過從甚密時,內心響起警號是很自然的反應。出於關心和保護,家長可能會直接地說:「我唔鍾意你同嗰個同學玩,佢品行唔好。」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孩子不但沒有疏遠對方,反而激烈地反駁:「你根本唔了解佢!我朋友唔係壞人!」一場親子戰爭隨即爆發,溝通的大門亦被重重關上。家長應如何處理呢?

子女交友|目錄 + 快速連結

 

子女與同學交往後,情緒和行為急轉直下,應如何處理?Photo from MamiDaily

孩子進入青少年早期(Pre-teen),朋友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所謂「近墨者黑」,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該如何是好?強硬禁止只會將孩子推得更遠,但放任不管又心存憂慮。關鍵在於理解孩子激烈反應背後的原因,並改變我們的溝通策略,從「對抗」轉為「對話」。

先理解子女為何激烈反應

在指責孩子的朋友之前,家長先要明白,指出他們的朋友有問題,等於是在指責他們自己。因為朋友是自我認同的一部分,進入青少年早期,孩子的自我認同很大程度建立在朋輩關係上。他們選擇的朋友,反映了他們渴望成為的模樣,或是在朋友身上找到了共鳴。否定他的朋友,就等於否定他的眼光和價值觀。

此外,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重視忠誠和義氣。當朋友被批評時,他們會覺得有責任挺身而出,為朋友辯護,這是一種身份的認同和歸屬感的表現。當家長批評孩子的朋友時,孩子會解讀成「你不相信我的判斷力」、「你覺得我好差,所以先會同呢啲人玩」。這種不被信任的感覺,會讓他們感到受傷和憤怒。

家長批評子女朋友,可能該他們覺得不被信任Photo from MamiDaily

從「批判者」轉型為「引導者」

了解孩子的心態後,家長下一步是需要調整自己的角色。目標不是「贏」這場爭論,而是引導孩子學會思考和判斷,同時維繫良好的親子關係。

改善溝通的四個實用技巧:

1.用「好奇」代替「批評」

舊方式: 「嗰個同學成日講粗口,你唔好學佢。」

新方式: 「我留意到你最近同小明好好朋友喎,不如話我知佢有咩咁吸引你?你哋平時最鍾意一齊做啲咩?」

目的: 放下批判的姿態,真心去了解孩子的朋友和他們的相處模式。這會讓孩子感覺被尊重,更願意分享。從他們的分享中,你才能真正評估這位朋友帶來的影響是好是壞。

2.討論「行為」而非攻擊「個人」

舊方式: 「佢係一個壞學生,你唔好同佢玩。」

新方式: 「我聽到老師講,小明最近成日唔做功課。我有啲擔心如果呢個情況持續,可能會影響到你哋嘅學習習慣。你點睇呢?」

目的: 將焦點從「人」轉移到具體的「行為」上。批評一個人的品格只會引起反感,但討論具體行為及其可能帶來的後果,則能引導孩子理性思考,學會分辨是非。

3.設立「家庭界線」而非「社交禁令」

與其粗暴地禁止孩子與某人來往(這通常會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不如設立清晰的家庭規則和底線,並應用於所有朋友身上。

例如:

「無論同邊個朋友出去,都必須喺夜晚七點前返到屋企。」

「我哋屋企唔可以講粗口,呢個係基本尊重。」

「非常歡迎你帶朋友返嚟屋企玩,我想認識下你啲朋友。」

目的: 將主導權放回自己手上。透過邀請朋友到家中作客,你可以在一個自然的環境下觀察他們,同時也讓孩子知道,他們的社交生活是開放的,而不是需要偷偷摸摸的。

4.鞏固親子關係,成為孩子的「最強後盾」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被「問題同學」吸引,可能是在他們身上找到了家庭無法提供的認同感或刺激感。

花更多高質量的時間陪伴孩子,進行一些他感興趣的活動,建立一個讓他感到安全、被愛和被理解的家庭環境。當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父母永遠是自己最穩固的支持時,他們抵禦不良影響的能力自然會增強。

 

子女愈大愈不受控,家長要引導他們學會思考和判斷,了解哪些人值得深交Photo from MamiDaily

信任是最好的預防針

處理子女的交友問題,更像是一場「放風箏」的藝術,拉得太緊線會斷,放得太鬆又會失控。我們無法為孩子過濾所有朋友,但我們可以裝備他們一顆懂得分辨、懂得思考的內心。

停止與孩子爭論他的朋友是好是壞,轉而關心他自身的感受和需要。當孩子感受到你的信任和尊重,他才願意向你敞開心扉,而一個穩固的親子關係,正是保護孩子面對複雜社交圈的最好「預防針」。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ext:Mami Editorial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