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反話】高小子女愛講反話 讓父母難猜真實想法? 4方法破解孩子「口不對心」
小朋友成長至高小階段,除了愛駁嘴外,也經常講反話,例如很想要一樣物品,卻說最討厭這物品。原來9至12歲的孩子,正處於獨立意識萌芽的時期。他們開始脫離對父母的完全依賴,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當他們說出與內心相反的話時,背後往往藏着更複雜的情緒和原因。
Photo from MamiDaily
愛講反話的兩個例子
- 小麗很想獲得媽媽的關注,卻經常駁嘴,說很多違心的話,指:「你很無聊,我才不喜歡跟你待在一起。」
- 小明在學校體育課上表現很差,跑步比同學慢,口中卻說:「我才不在乎跑不快呢,反正跑步又不是什麼重要的事。」
孩子愛講反話,原因有很多種,小麗其實非常渴望媽媽的關注和陪伴,但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或是感到被忽略,所以選擇用「駁嘴」和反話來引起媽媽的注意。她說「你很無聊,我才不喜歡跟你待在一起」,是希望媽媽能因此更在意她,或者能因為她的反話而多花時間在她身上。
小明其實很在乎自己在體育課上的表現,也很沮喪自己跑不快。他口中的反話「我才不在乎呢,反正跑步又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是為了保護自己脆弱的自尊心。他害怕承認自己的不足,所以用這種方式來假裝自己毫不在意,避免面對失敗的挫折感。
為何愛講反話?保護自我機制
孩子有講反話的行為,很多時與大人有關,不少父母習慣用反話管教,導致孩子學會用反話回應,成為一種彼此較勁的溝通方式。孩子可能因為感覺父母講話做不到或不真誠,而用反話挑戰父母底線,形成頂嘴或唱反調的習慣。
另一方面,講反話和頂嘴是孩子面對壓力或批評時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通過態度強硬或反抗來掩飾內心的不安和無助。當感覺自己即將被責備,或是無法控制某個狀況時,他們可能會用反話來保護自己。例如,他明明很想參加某個活動,卻說「我不想去」,是為了避免被拒絕後可能產生的失落感。隨着年齡增長,孩子會有強烈想要自主和掌控的需求,講反話也是表達自我意見,拒絕被強制和控制的表現。
而年紀較小、約三、四年級的小朋友,講反話的目的可能單純想引起父母的注意,當他們說出「我最討厭你!」,其實在測試父母的反應,看看你是否還在乎他。
Photo from MamiDaily
如何應對孩子講反話?
反話行為若持續,會導致親子間的信任感下降,也造成家庭內部的隔閡和矛盾加深。處理孩子講反話的問題,需要父母的耐心和同理心,單純的責備或強行糾正通常只會讓情況惡化。
1. 保持冷靜,不被情緒牽引
當孩子說出讓你生氣的反話時,不要馬上回應。深呼吸,告訴自己這可能是他情緒不好的一種表達。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如果你先感到憤怒,你們的溝通就會演變成一場權力鬥爭。
2. 傾聽並探究背後的原因
試着用溫和的語氣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真正的想法。你可以問:「你說你不想去,是因為今天感到很累嗎?」或是「你說你不喜歡我,是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這麼不開心?」讓孩子知道,你關心的是他的感受,而不是他所說的表面話。
3. 教導直接表達感受
告訴孩子,用反話來表達情緒會讓人感到困惑,甚至會誤解他的意思。父母可以示範如何用「我」開頭的句子來表達感受。例如:「我很累。」、「我感到很難過。」這能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更成熟、更有效地溝通,而不是依賴講反話這種間接的方式。
另一方面,父母亦應避免使用反話管教清楚直接表達事實與期待,避免暗示性威脅或帶有負面情緒的語言。比如,把「你再不乖,我不理你」改為「我希望你能一起聽話,這樣我們相處會更愉快」。
4. 建立信任和親密的親子關係
當孩子感受到被愛和被理解時,他們會更願意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多花時間與孩子相處,建立沒有目的的輕鬆對話,例如一起看電影、玩遊戲或散步。一個充滿愛與信任的家庭氛圍,是解決所有溝通問題的基礎。
處理高小子女講反話是一項挑戰,但同時也是一個機會。父母可以藉此機會教導孩子更健康的溝通方式,並幫助他們平穩地度過這個重要的成長階段。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