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學業】功課拖到最後一刻先做?8個方法專治功課拖延症 讓孩子自動波完成功課

【學業】功課拖到最後一刻先做?8個方法專治功課拖延症 讓孩子自動波完成功課

教育路
By Miss Trista on 20 Nov 2025
幼師專業與媽媽實戰經驗,陪伴你與孩子共築成長路

家長們,你是否常為孩子拖延功課而頭痛?總是提醒、催促,甚至變成一場親子拉鋸戰?其實,讓孩子「自動波」完成功課並非不可能。只要掌握一些有效策略,孩子可以在不需要家長過度干預的情況下,自發地完成功課,還能培養出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以下是一些實用技巧,希望幫助家長輕鬆解決這個問題。

8個方法專治功課拖延症 |目錄 + 快速連結

只要用對方法,孩子「自動波」完成功課,並非不可能。Photo from MamiDaily

1. 培養內在動機: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做功課

孩子之所以拖延功課,往往是因為不明白「為什麼」要做。家長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幫助孩子找到做功課的意義:

  • 連結功課與目標
    告訴孩子,功課能幫助他們鞏固學校學到的知識,並為未來的夢想打下基礎。例如,「你喜歡烹飪,數學學好了,以後可以量度食材的份量,當一個很厲害的小廚師哦!」
  • 強調責任感
    讓孩子明白,做功課是他們的責任,完成功課是對自己和老師的一種承諾。
  • 鼓勵自我挑戰
    幫孩子設定一些小目標,例如「今天比昨天更快完成功課」,讓他們享受完成目標的成就感。

內在動機是孩子自發學習的關鍵,當孩子明白做功課的意義後,會更願意主動完成。

2. 建立清晰的規律:固定功課時間表

一個穩定的日常作息能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自律性。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功課時間表,讓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做功課,什麼時候可以休息和玩樂。例如:

  • 放學後安排清晰的流程:
    回家後休息 20-30 分鐘。
    做功課 1 小時。
    完成功課後,再進行自由活動。
  • 以視覺化的方式展示時間表:
    用貼紙、圖表或白板,將每日計劃展示出來,幫助孩子清楚掌握時間。

孩子適應了固定的時間表後,便會自動進入「功課模式」,不用家長時時催促。

3. 創建專注的學習環境

一個專注的環境能幫助孩子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減少拖延情況。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 移除干擾
    將手機、平板電腦等分心物品收起來,關掉電視,讓孩子專注於功課。
  • 準備好工具
    確保孩子的課本、文具、紙張等都在手邊,避免中途找東西浪費時間。
  • 設定安靜區域
    為孩子安排一個安靜、光線充足的學習空間,讓他們能夠集中精神。

孩子在一個無干擾的環境中學習,會更容易專注並快速完成功課。

4. 將功課分解成小任務

當孩子面對一大堆功課時,容易感到壓力,進而選擇拖延。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將功課分解成小任務,減少心理負擔。例如:

  • 將一篇作文分解為「寫大綱—寫開頭—完成中段」等步驟。
  • 將 10 道數學題分成兩部分,每完成一部分可以休息 5 分鐘。

通過分段完成功課,孩子不但能保持專注,還能在每次完成任務後獲得小成就感,逐步建立對功課的自信。

5. 運用獎勵機制,讓功課變得更有趣

適當的獎勵能激勵孩子主動完成功課,讓他們感受到努力帶來的回報。家長可以考慮以下獎勵方式:

  • 短期獎勵
    例如每天完成功課後,可以看 30 分鐘的卡通片,或玩自己喜歡的玩具。
  • 長期獎勵
    每週都能準時完成功課,可以安排一次外出活動或購買心儀的小禮物。

需要注意的是,獎勵應該是適度且具正面意義的,避免讓孩子過度依賴物質回報。更重要的是,家長可以用口頭表揚或擁抱作為獎勵,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肯定。

當孩子能準時做功課,家長應把握機會即時讚賞孩子。Photo from MamiDaily

6. 讓孩子掌控自己的學習進度

如果家長總是幫孩子安排一切,孩子可能會失去對功課的自主性,進而產生抗拒心理。因此,家長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安排學習時間和進度,例如:

  • 和孩子討論每天需要完成的功課,讓他們自己決定先做什麼、後做什麼。
  • 提供選擇的自由,例如「你要先做數學還是先做中文?」

當孩子感到自己有權掌控學習時,他們會更願意主動完成功課。

7. 以身作則,營造學習氛圍

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如果家長在孩子做功課時專注於自己的工作或閱讀,孩子自然會受到影響,變得更加專注。

  • 在孩子做功課時,家長可以一起處理自己的事情,例如整理文件或看書。
  • 避免在孩子學習時分心做其他事,例如滑手機或看電視,這會讓孩子也想分心。

當家庭中充滿專注的學習氛圍時,孩子會更容易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孩子做功課時,父母可以在旁閱讀書本。Photo from MamiDaily

8. 正面引導,避免過度干預

很多家長在孩子拖延功課時,會忍不住不斷催促甚至發火,但這往往會適得其反,讓孩子更加抗拒。相反,家長應該以正面的方式引導孩子:

  • 用鼓勵代替批評
    例如「今天你很快開始做功課了,比昨天進步了哦!」而不是「怎麼又拖拖拉拉?」
  • 給予適度支持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先鼓勵他們自己嘗試解決,再適時提供幫助,而不是直接給答案。

正面的引導能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從而更願意主動完成功課。

要讓孩子「自動波」完成功課,關鍵在於建立良好的習慣和內在動機,而不是通過催促或壓力來強迫他們。家長可以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逐步養成自律的學習習慣,讓功課不再成為親子之間的矛盾點。當孩子學會自主安排時間並享受學習的過程,家長也能輕鬆不少,家庭氣氛自然會更加和諧愉快!

 

Text:Mami Editorial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