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方法】攻擊性行為、發脾氣、假裝聽不見 5種小朋友必須糾正的不良行為
MamiDaily
一、打斷說話
小朋友經常會急不及待想要告訴你甚麼或問你某些問題,但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便會令孩子不懂為人着想,更不會懂得在爸媽忙碌時,耐心等待和自己打發時間,結果是以為自己有權在任何時候都得到別人的關注。
解決方法:
下一次需要講電話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先告訴小朋友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可以為他安排一些活動或玩具,如果在談話時孩子來纏着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着,耐心等待,過後再告訴他干擾別人並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二、挖鼻孔
小朋友的手老是往鼻孔挖,有時更會挖完鼻孔直接將手指伸進口。大人當然覺得不衞生,但小朋友卻覺得很有趣。因為孩子對自己身體充滿好奇心,不只鼻子,耳朵、嘴巴甚至生殖器,都會感到好奇,所以常有小孩將小東西塞進鼻孔、耳朵或誤吞的意外。
解決方法:
轉移注意力通常是很有效的。給小朋友一本書或玩具,或任何讓他要用手拿着的東西。與此同時,父母亦要向孩子解釋,挖鼻孔會傳染病菌,有機會生病。出門在外時亦可以隨身攜帶濕紙巾,在小朋友伸手挖鼻子時立刻遞給他。
MamiDaily
三、假裝聽不到
當家長提醒小朋友做些他不感興趣或不想做的事,如收拾玩具、喝水等,他們很多時會假裝聽不到來逃避。這種心態需要正視,若父母縱容孩子的話,就會讓他們以為可以以無視來逃避不喜歡的事。
解決方法:
家長不要在家中一頭大聲呼叫小朋友,而是走到他面前,告訴小朋友要做甚麼。說話時,讓他看着你,並且讓他明確答應,如:「好的,媽媽」或「我知道了,媽媽」。如果孩子在你走到面前仍然在玩玩具、看電視,家長可以輕撫小朋友的肩膀,喚喚他們的名字,或先關掉電視,這都會有助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你身上。
四、發脾氣
小朋友稍微不順意就發脾氣,不是大哭、大叫就是大吵大鬧。在街上,尤其玩具店內,經常可以看到父母與小朋友僵持的場面。孩子發脾氣總是考驗着父母的耐性,要保持冷靜或平心靜氣真的非常不容易。但事實上大哭、大叫對年紀小的孩子來說是正常的本能反應,而這些「本能」能夠通過教育去改善,不是要以命令小朋友停止發脾氣,而是讓他學會用正確的言語表達。
解決方法:
家長在小朋友2、3歲時,就可以給予情緒教育,並且以「同感」方式教導,也就是讓父母和孩子有相同感受。例如和小朋友玩接球時,他們在接不到球的時候很生氣,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接不到球是不是很生氣?媽媽知道,不要緊,我們再來一次!」、「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為甚麼呀?」。讓小朋友知道父母明白他的感受,也讓孩子養成「說出自己心情」的習慣,慢慢掌握以言語,而非發脾氣來表達感受。
Photo from MamiDaily
五、攻擊性行為
小朋友們玩耍或相處時,常會有小衝突發生。家長有時可以放手讓小朋友自行解決,但是若發現孩子有攻擊性行為的話,就要特別注意,例如推倒別人或掐人。如果父母放任不管的話,小朋友到了8歲左右,這種不良行為就會很難糾正,他們會誤以為傷害別人是可以接受的。
解決方法:
正面應對攻擊性行為。發現時立即制止,但同時亦要向小朋友好好解釋這個行為是不對的,例如:那樣會傷了妹妹。如果她這樣對你,你會怎樣呢?告訴他傷害別人是不對的,並且在下次出去玩之前,再次提醒小朋友不要粗魯霸道,幫他練習生氣時該說些什麼,取代動手。也可以給他一點小小的懲罰,如果他再犯的話,不讓他出去玩。
孩子經常惹得爸媽勞氣,但很多時只是因為他們充滿好奇心,而且小朋友的自制力仍不足,並非刻意要和父母作對。家長平日多主動了解小朋友,耐心給予引導,不良行為就能盡早改掉。
Text: 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