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長女壓力】家中長女注定責任最大?被迫照顧家庭 心理學家:長女背負著3大無形壓力

【長女壓力】家中長女注定責任最大?被迫照顧家庭 心理學家:長女背負著3大無形壓力

家庭關係
By peiyee on 29 Jul 2025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在多數家庭中,長女往往被視為「小媽媽」,自小承擔照顧者與協調者的角色。美國心理學家Dr. Ikeranda Smith近期在TikTok分享一段影片,細膩解析長女與「休息」之間那段難以言喻的拉鋸,引起廣大共鳴,短短數日就突破120萬觀看次數。她指出,許多長女從童年起就被迫成熟,久而久之,甚至無法真正讓自己放鬆下來。

家中長女的壓力 | 目錄 + 快速連結

長女往往被視為「小媽媽」,自小承擔照顧者與協調者的角色Photo from MamiDaily

許多長女從童年起就被迫成熟,習慣將他人擺在自己之前,習慣成為那個負責穩定場面、承擔責任的人。然而,這份從小養成的堅韌與可靠,背後卻藏著許多難以察覺的壓力。即使進入成年,這些壓力依然無聲地影響她們的身心狀態,甚至讓她們無法好好休息、無法放下戒備、無法允許自己脆弱。Smith歸納出影響深遠的三大無形壓力,這些特質不僅在童年塑造了她們的角色,也滲入了她們的成年生活。

一、過早的「成人化責任」

Smith指出,長女對「休息」的掙扎,早在童年便已埋下伏筆。尤其在父職缺席或家庭功能失調的情況下,家中長女往往會在極早的年紀就被迫成為照顧者。「對她們來說,弟妹就像她的孩子,有時甚至還得反過來照顧母親。」Smith說。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親職化」(parentification),反映出孩子過早承擔起成人責任,多半源於父母情緒未成熟。

來自英國的38歲顧問Leah Brown深有同感。她表示,作為長女的自己,常常得擔任家庭的「情緒溫度計」:調節氣氛、處理衝突,甚至要在父母離婚時出面協調情感風暴,而這些責任弟弟從未被要求承擔。「我們好像從小就被訓練成家中的『小大人』,既是孩子,又是父母的助手。」她說。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親職化」(parentification),反映出孩子過早承擔起成人責任,多半源於父母情緒未成熟Photo from MamiDaily

二、將休息視為罪惡

這種早期承擔導致的壓力,往往延續至成年。Smith指出,許多長女即使長大後身心已極度疲憊,仍無法真正休息。「她們活在腦中,無法靜下來感受自己的身體,因此即使躺著,也難以入睡。」因為從小被灌輸「不做事就是懶惰」的信念,讓她們無法將休息視為正當需求,反而會產生罪惡感。

在Smith看來,這些長女長年活在「生產力就是價值」的框架下,內化成「我必須不停做事,才有存在價值」的自我認知。而這樣的思維,也讓她們難以將放鬆視為生活的一部分。

Brown也坦言,自己過去長期對「休息」有著深刻的抗拒。「如果我停下來,不去解決問題、不去協助誰,那這個家怎麼辦?誰來扛?」她說,這種深植內心的責任感,讓她的神經系統長年處於警戒狀態,就算現在已是專業顧問,仍需刻意提醒自己去安排與保護休息時間。

從小被灌輸「不做事就是懶惰」的信念,讓她們無法將休息視為正當需求,反而會產生罪惡感Photo from MamiDaily

三、習慣性活在高度警覺中

進入成年後,許多長女仍持續處於高壓狀態,無論在工作或人際關係中,都習慣扮演「解決者」、「危機處理者」的角色。Smith指出,這些長女就像永遠停不下來的機器,即使想休息,也會因焦慮、責任感或警覺心過強而睡不著。

「很多長女現在都有慢性失眠,即使身體累了,也難以真正入眠,甚至會為自己能否入睡感到焦慮。」Smith說,有些人會在半夜不停滑手機,也有人需要藉助藥物才能強迫自己睡著。「但我不怪她們,這些行為是家庭功能失衡下的結果,是系統性遺留下來的問題。」

長女們的身心狀況也常因無法放鬆而出現困擾,睡眠問題就是其中之一Photo from MamiDaily

當長女放下責任感

那會是怎樣的世界?Smith對此提供了一個溫柔的想像。她相信,若長女能真正放下責任感、設立明確界線、獲得情感支持,並與真正理解她們的人建立連結,就有機會打破這個世代複製的模式。

「休息不只是身體的需求,它是下一代的重要示範。它釋放創造力、激發好奇與遊戲精神,而這些正是她們在童年中被剝奪的。」Smith說,長女們需要的,是一個讓她們被當作「人」看待的環境,而非永遠只能「做事」來證明自己。

若長女能真正放下責任感、設立明確界線、獲得情感支持,並與真正理解她們的人建立連結,就有機會打破這個世代複製的模式Photo from MamiDaily

學會讓自己休息

Brown經歷五年的心理治療與高效能教練陪伴,慢慢將「不能休息」從自我批判轉化為「一種潛力的表現」。「我學會讓痛苦浮現、正視它、命名它、再放下它」,她說。如今她也投入機構改革與心理輔導工作,希望為他人創造自己曾渴望卻缺席的支持系統。

她說得堅定而溫柔:「我學會相信這個世界,即使我暫時放下責任,它也不會崩塌。我與『休息』的關係,不再是本能,而是刻意選擇與溫柔保護。」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