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擔責任】孩子有問題只找你 家中大小事也歸你管? 10個擺脫方法 不再獨自強撐育兒日常
不知道父母們是不是總是習慣一個人扛起家庭大小事?安排醫生預約、準備午餐、處理孩子學校文件、或要回答孩子無止盡提問都是你在做?那麼你很可能就是所謂的「默認父母」。雖然知道另一半也愛孩子、也願意分擔,但不知不覺間,育兒的重心就這樣壓在你一個人身上。久而久之,那種「怎麼什麼都得靠我」的疲憊,會悄悄滲進日常,讓人感到孤單又無力。
Photo from Mami Daily
「默認父母綜合症」(The Default Parent Syndrome)
以下是你可能是「默認父母」的一些跡象:
-
老師、教練或保姆聯絡時都找你。
-
你負責安排家庭行程,從孩子看病到孩子派對都一手包辦。
-
你承擔大部分的「情緒勞動」,如安撫哭鬧、安慰孩子惡夢後的情緒、安排每日家庭作息。
-
當你需要伴侶幫忙時,感覺像是你在「請求協助」,而不是理所當然的分工。
會變成這種情況,並不只是因為你比較能幹,而是很多細節加起來,慢慢讓你成了孩子和家庭的「第一聯絡人」、孩子們的「默認父母」。這帶來的影響,不只是實際安排上的負擔,更多時候是心裡那種隨時要記住一切、照顧每個人情緒的責任感,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久了會累積成無法喘息的壓力。
Photo from Mami Daily
長期一人扛育兒重擔的5大影響
1.情緒耗盡
從清晨準備早餐,到晚上哄睡孩子,一整天沒停下來的你,常常到了深夜才終於能坐下來喘口氣。可那時身心早已疲憊,根本沒有空間照顧自己的情緒與需要。明明只是想靜靜看本書、洗個熱水澡,卻老是被「還有事沒做完」的焦慮感追著跑。
Photo from Mami Daily
2.隨時都像在備戰狀態
家裡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找你──孩子不舒服、老師傳訊息、電費帳單到了等等。久而久之,身體和大腦都處於高壓狀態,甚至連週末都無法真正放鬆,因為腦袋停不下來。
3.對另一半產生怨氣
看著另一半能準時下班回來就坐著等吃飯,或是假日陪孩子玩十分鐘就被誇好爸爸,你心裡也許會覺得不公平:「為什麼我努力這麼多,卻沒人看見?」這種落差感,會慢慢磨損夫妻之間的理解與信任。
Photo from Mami Daily
4.失去自我
以前喜歡的事、想做的夢想,現在全被擱在一旁,因為「沒時間」、「孩子比較重要」。日子久了,你甚至開始懷疑自己還有沒有能力做別的事,好像除了育兒和家務,什麼也不是你能掌控的。
5.親子關係緊繃
當你疲憊到極點時,很難保持耐心去面對孩子的情緒。有時候只是孩子賴著不吃飯,也可能引爆你一整天累積的怒火。你不是真的不愛他們,只是實在撐不下去了。
如果你也常常覺得「怎麼全家都靠我一個人撐」,那是因爲你太久沒好好分擔家庭責任了。以下這10個做法,能夠一步步幫你脫離「默認父母」的狀態,不再一人獨撐全場,讓家庭回到真正的「共同照顧」模式:
10個方法不再一人強撐包辦育兒日常
1.和伴侶說出你的累
不是所有人都能自動感受到你的負擔,很多時候你沒說,別人就真的以為你可以應付。找個不被打擾的時間,和另一半坐下來聊聊你每天都做了什麼、哪裡讓你喘不過氣來,不是抱怨,而是一起找方法改善。
Photo from Mami Daily
2.把任務寫下來 不扛在心裡
日常雜事一多,很容易全塞在腦袋裡,自然壓力山大。不如試著寫出來:接送時間、聯絡老師、晚餐要煮什麼等等,一目了然,也方便討論怎麼分配。
3.說明「怎麼幫」而不是等對方自己看懂
有時候另一半不是不願意幫忙,而是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與其生氣「為什麼還是我來做」,不如明確指出:「你能不能固定每晚幫孩子洗澡,讓我有自己的時間?」說得具體,對方才知道怎麼接手。
4.放手 讓伴侶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任務
你可能會覺得「還是我來比較快」,但那樣只會讓你永遠脫不了身。即使另一半煮飯比較慢、幫孩子換衣服順序不對,也沒關係,重點是他們願意做、在做,而不是用什麽方法做、他們的方法對不對?
Photo from Mami Daily
5.嘗試讓孩子自理
孩子其實比你想像中更有能力。年紀小的可以學著自己收玩具、放碗筷;大一點的可以準備書包、設定鬧鐘。當他們開始有責任感、會自理能,你也不再需要事事都親力親爲了。
6.設定「不打擾時間」
試著每週固定一段時間是你的「休息時段」,不管是泡澡、看劇還是什麼都不做,只要全家知道這段時間你是「下班狀態」,他們就會學著不來打擾。
Photo from Mami Daily
7.別什麼都親力親為
不是所有事都非你不可。有時候請鐘點阿姨、用外送平台,或找長輩幫接送孩子,其實是一種照顧自己的方式。當你不再事事親力親為,才能真正有空間呼吸。
8.提醒自己不是唯一撐起這個家的人
很多默認父母都是過度有責任感的人,總覺得一鬆手就天下大亂。但真相是,家裡的運作應該是大家一起扛,而不是靠你一人獨撐。當你開始放手,家人才有機會學會承擔。
9.給自己Me Time
每天一杯咖啡、一首歌、睡前的靜心冥想,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日常,其實都是提醒你:「你不只是誰的媽媽/爸爸,你也是一個完整的自己。」
Photo from Mami Daily
10.放下「什麼都要完美」的執念
孩子穿錯襪子、作業忘記簽名、便當顏色不美觀,真的沒那麼嚴重。別把自己逼到非得什麼都做到最好,生活不完美,其實也是一種正常。
育兒的路上,我們常常習慣一個人背負過多責任,習慣為孩子的每一件事操心,但其實我們也要學會分擔,放手一些責任,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
延伸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