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壓力】溫書溫到喊、考試臨近脾氣越大?留意子女的壓力求救訊號 4招助減壓

【壓力】溫書溫到喊、考試臨近脾氣越大?留意子女的壓力求救訊號 4招助減壓

健康資訊 學生精神健康
By Dara on 06 Nov 2025
Deputy Managing Editor
當自己成為父母,才明白父母的喜怒哀樂,以及無私的愛!

考試旺季,有沒有察覺子女承受着巨大壓力?很多時候孩子不懂得用言語表達「我壓力很大」,而是會透過一系列的「異常行為」來傳達訊號。家長若能及早察覺,便能及時介入,避免情況惡化。

考試減壓法|目錄 + 快速連結

堆積如山的補充練習、補習社裏的密集課程,加上考試壓力,隨時令小朋友爆煲Photo from MamiDaily

考試壓力超大訊號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考試旺季。堆積如山的補充練習、密集課程、家長的期望、考試的壓力,隨時令小朋友崩潰。當你發現子女有以下行為,顯示孩子的內在情緒已超出負荷:

情緒及心理變化

情緒及心理變化
容易發脾氣、失去耐性 壓力會降低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一件平時無關痛癢的小事(例如:你問多一句、筆掉在地上)都可能成為引爆點,導致他們大發雷霆或哭鬧。
過度焦慮及擔憂 不斷追問關於考試的負面問題,例如:「如果我唔合格點算?」、「我溫唔晒喇,一定會考得好差!」他們會反覆尋求保證,但即使得到安慰,很快又會陷入新的擔憂。
情緒低落及自我否定,無晒精神 看起來悶悶不樂、垂頭喪氣,對平時喜歡的活動(如打機、看電視)也提不起勁。經常說出「我好蠢」、「我點都做唔到㗎喇」等自我否定的說話。
突然的「不在乎」 孩子突然表現得對成績毫不在乎,甚至說出「是但啦,考得差咪算囉」之類的話。這往往不是真的不在乎,而是一種因害怕失敗而啟動的「自我防衛機制」。

 

看起來悶悶不樂、垂頭喪氣,甚至哭泣,家長要提高警覺Photo from MamiDaily

行為上的改變

行為上的改變
出現緊張小動作 (例如咬手指) 這是孩子下意識地舒緩緊張的方式。除了咬手指,還可能包括:頻繁眨眼、扯頭髮、咬嘴唇、坐立不安、頻繁抖腳等。
拖延及逃避行為 一叫他溫習,他就突然要去飲水、去廁所、執拾書包,或用各種藉口拖延開始的時間。這是因為溫習這件事已與「壓力」和「挫敗感」連結,大腦本能地想逃避。
專注力嚴重下降 即使坐在書桌前,也表現得無法集中。例如,凝視書本同一頁發呆、不斷玩弄文具,或被極微小的外界聲音分散注意力。
社交退縮 變得不想說話,把自己關在房中,拒絕與家人溝通,也可能減少了與朋友的聯繫。
失眠 孩子可能會抱怨「瞓唔着」,或者半夜頻繁醒來,甚至發關於考試的噩夢。
無胃口 壓力會抑制消化系統。孩子可能會說「冇胃口」、「唔肚餓」,食量明顯減少。相反,也有部分孩子會出現「壓力性暴食」,傾向於尋求高糖高脂的零食來慰藉。

 

若家長未能妥善管理情緒,可能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Photo from MamiDaily

四個有效又簡單的減壓方法

當家長觀察到子女出現上述多項異常訊號時,便應意識到這已非「懶惰」問題,而是孩子正在發出「我壓力太大,需要幫忙」的求救訊號。此時,強硬的責罵和催逼只會令情況惡化,應立即採用減壓方法來協助孩子。

1. 聆聽小朋友心裏的話

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需要傾訴。年紀小小的孩子同樣有許多情緒和想法。當孩子表現出抗拒或不安時,不要立即跳入「解決問題」模式(例如:「唔識呀?拎過嚟我教你!」)。他們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情緒出口。

嘗試停止單向的指令,多聆聽他們心裏的話。放下手機,專注地問:「睇你今日好似有啲攰,係咪溫書遇到咩難題?」即使孩子發脾氣或哭訴,也請先接納他的情緒(「知道你好大壓力,覺得好辛苦係嘛。」),讓他把負面情緒宣洩出來,你再以平靜的語氣與他分析問題,效果會好得多。

2. 規律運動放鬆繃緊的身體

要放鬆心靈,關鍵是要先放鬆身體。放鬆的肢體會向大腦散發出平靜的訊號,有助減少精神緊張。

即使溫習時間緊迫,也不應完全犧牲運動時間。家長可以和子女在家中進行簡單的瑜伽或伸展運動,透過拉筋幫助放鬆因久坐而繃緊的肌肉。或者在晚飯後,陪他落街散步 15 分鐘,聊聊學校趣事(而非溫習進度),讓積壓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得以釋放。

要放鬆心靈關鍵是要先放鬆身體,因為放鬆的肢體會散發出平靜的訊號,幫助減少精神緊張Photo from MamiDaily

 

3. 善用感官減壓法

  • 聆聽柔和音樂: 音樂可以使神經系統更容易恢復。家長可以在子女溫習或休息時,播放柔和的純音樂(如古典樂、輕音樂)或一些大自然的聲音(如流水聲、雀鳥聲),這有助放鬆他們緊皺的眉頭。
  • 洗個熱水澡: 熱水可以幫助血管擴張,增加血液含氧量,繼而舒緩因壓力造成的肌肉繃緊和疼痛。當子女感到壓力巨大時(例如考試前一晚),一個舒適的熱水澡能同時放鬆他們的身體和心靈。

4. 讓孩子有得選擇

面對「乜都唔溫」的孩子,強迫只會兩敗俱傷。嘗試交還部分主導權:

提供有限選擇: 「我哋今晚要溫中、英、數。你想溫邊科先?」(而不是:「快啲去溫數學!」)

共同制定計劃: 與其由你單方面安排時間表,不如邀請孩子一起參與制定:「你覺得今晚用一個鐘溫數學夠唔夠?溫完之後我哋一齊食糖水好冇?」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ext:Mami Editorial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