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期】中一反叛期風暴 寧打機不溫書 家長陷崩潰邊緣
明明小學時聽話乖巧的子女,升上中一後,好像變了另一個人,反叛、對學業敷衍了事,沉迷手機遊戲,父母的苦口婆心換來的只是不耐煩甚至敵意。如果你面臨這個處境,只能告訴你:You are not alone!中一青春期的風暴,家長應如何處理呢?
Photo from 《三命》劇照
升中子女判若兩人
一位家長在FB專頁「全港・升中一家長互助群組」發帖,「真的心累,孩子中一,青春期好像變了另一個人,不願親近父母,不聽父母話,下星期測驗,叫極溫書都是敷衍不緊張,既然無用,我是不是應該放手不管免得自己傷心?完全感受不到孩子有感恩之心,很想哭。」這則帖文瞬間點燃了無數家有初中生的父母心中那根緊繃的弦。升中後,子女不再聽教聽話,不再重視學業,網民們紛紛分享自家「戰況」。
Photo from MamiDaily
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許多家長都驚訝地發現,子女升上中學後,彷彿經歷了一場性格上的劇變。「小學叫溫書都會溫,依家係叫極都唔溫」、「升中好似變咗第二個人咁」。曾經願意親近父母、分享心事的孩子,如今變得沉默寡言,甚至充滿敵意。「同佢講嘢,一係唔應,一係好似食咗炸彈咁樣,態度好差。」更有甚者,「講粗口鬧人講到鄰居都怕」。這種巨大的反差,讓父母感到既陌生又痛心。
學業態度的急轉直下
另一個讓家長崩潰的焦點,是子女對學業態度的180度轉變。經歷過呈分試的「搏殺期」,許多孩子升中後彷彿瞬間「洩氣」,失去了學習動力。「完全冇咗呈分試時候嘅壓力,日日打機,完全冇溫書」、「叫佢溫書仲慘過殺佢,打機打兩三個鐘都唔攰,溫書溫15分鐘就話要休息」。成績下滑似乎已是意料中事,但更讓家長無力的是子女那份「完全唔在意」的態度。「quiz默書全部都好低分,佢一啲都唔在意」。
Photo from MamiDaily
為何中一會成為「分水嶺」?
1. 青春期荷爾蒙作祟
踏入青春期,孩子體內的荷爾蒙發生劇烈變化,這不僅帶來身體上的成長,更直接衝擊着他們的情緒腦。他們變得更敏感、更衝動、情緒起伏更大,對父母的管束也更容易產生反感。追求獨立自主是這個階段的核心特徵,「覺得自己已經大個可以自己揸主意」,自然會抗拒父母的「樣樣管住晒」。
2. 後呈分試的「反彈效應」
有網民一針見血地指出,部分孩子在小學呈分試期間可能被「chur得太盡」,承受了過度的壓力。升中後壓力驟減,之前被壓抑的不滿和反抗情緒便可能「雙倍反彈」出來,表現為對學習的極度抗拒。
3.適應新環境的壓力
升中不僅是學業難度的提升,更是社交圈子和環境的巨大轉變。孩子需要適應新的老師、同學、校規和學習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同輩關係的重要性急速上升,甚至超越了親子關係。他們更在意朋友的看法,更渴望融入群體,學習不再是生活的唯一重心。
4. 電子產品的巨大誘惑
與上一代相比,現今的青少年面對着前所未有的誘惑——智能手機和網絡世界。打機、煲劇、社交媒體……這些即時的感官刺激和朋輩互動,遠比枯燥的書本更具吸引力。許多家長都提到子女「一日到黑睇手機打機」、「邊做功課邊玩手機」,甚至「wifi cut過5G過,最後自己買上網卡」,顯示出與數碼產品「爭奪」子女注意力的艱難。
Photo from MamiDaily
網民分享「求生」智慧
面對子女的劇變,家長們普遍感到心累、無助,甚至開始懷疑人生。「回想起當初費盡心神研究升中舖路,但上到中學小朋友進入青春期,確實令父母崩潰,好似之前努力白費」。留言區充滿了無奈的共鳴:「You are not alone」、「Same here」、「我情況同你一樣」、「感同身受」。在互相取暖的同時,網民們也分享了各自的「求生」策略,大致可分為「放手派」與「調整派」。
1. 「放手派」:降低期望,靜待開竅
不少家長表示,經歷過無數次的衝突和勞氣後,最終選擇了「放手」。接納現實,調整心態: 「我已經一早放棄咗,所以佢考邊科幾時考試,我完全冇放喺心上」、「生活已經唔容易…唔想再難為自己」。他們認為,強迫無用,不如降低對成績的期望,接受子女可能並非讀書材料的現實。有家長靜待「開竅」,相信「仔女自己撞下板,測驗低分由佢,遲下會見同學仔可能就鬥高分先發力,等下吧!」他們認為青春期是一個過程,孩子總有一天會「醒覺」,家長只需耐心等待。 「只要唔去行差踏錯,學習啦、打機啦我都隻眼開隻眼閉」。放手並非完全不管,而是將底線設定在人身安全和基本品格上,確保孩子不學壞。
2. 「調整派」:改變策略,重建關係
另一派家長則認為,完全放手並不可取,而是應調整溝通和管教策略。「提醒自己不要操控太多了,關係勝於一切」。他們強調,在青春期這個敏感階段,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比強迫溫習更重要。一旦關係破裂,家長將失去所有影響力。
有人建議多關心,少責備:「俾啲耐性!…多啲關心佢學校情況,唔好鬧,多啲聆聽佢」。嘗試理解子女在新環境的壓力和感受,成為他們的同行者而非對立面。若親子衝突過於激烈,可考慮尋求學校社工或專業輔導的協助。
打機方面, 與其一味禁止打機,不如嘗試了解他們在玩的遊戲,尋找共同話題,縮短距離。並要設定清晰界線,而非全面禁止, 例如,可以協商每日的打機/手機使用時限,或規定必須完成功課後才能玩,而非一刀切禁止。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ext:Mami Editorial
Source:全港・升中一家長互助群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