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性別】媽媽年齡愈大愈易連生同性別孩子?哈佛研究:生男生女不只靠爸爸!
在許多家庭裡,如果連續生下三個男孩或三個女孩,長輩常會笑說「這家人命裡缺某個性別」,有些人則歸因於命運、飲食,甚至是體質。但根據哈佛大學一項歷時近60年的最新研究顯示,這一切背後或許真有科學依據:寶寶的性別不只是爸爸的染色體說了算,媽媽的年齡與基因,也可能在悄悄影響整體趨勢。
Photo from MamiDaily
多胎家庭性別傾向有規律?
這項研究由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團隊主導,分析超過58,000名美國女性護士的14萬6千多次自然單胞胎生產紀錄,跨越將近60年。研究結果已刊登於權威期刊《Science Advances》,由博士生 Siwen Wang 擔任第一作者,標題為〈Is sex at birth a biological coin toss?〉(出生性別真的是擲硬幣決定嗎?)。
Photo from MamiDaily
孩子的性別機率
研究結果顛覆過往對性別機率的假設。傳統上,人們相信每一胎的性別都是獨立事件,男女性別的機率各佔一半。但哈佛研究指出,多胎家庭中出現「同性別集中」的情況,機率遠高於隨機機率所能解釋:
第一胎是男孩,第二胎還是男孩的機率為 57%
前兩胎都是男孩時,第三胎仍是男孩的機率上升至 58%
若前三胎都是男孩,第四胎仍為男孩的機率更高達 61%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生女的家庭:
第一胎是女兒,第二胎是女兒的機率為 53%
若已生兩個女兒,第三胎是女兒的機率為 55%
若已生三個女兒,第四胎是女兒的機率為 58%
為了排除人為因素干擾,例如「為求特定性別而停育」,研究刻意排除每位母親的最後一胎,結果反而讓這些同性別聚集的現象更為明顯。
Photo from MamiDaily
媽媽的年齡也會影響性別傾向?
除了觀察性別分佈,研究團隊也進一步探討影響性別偏向的母體因素。其中最顯著的,是媽媽生第一胎的年齡。
研究指出,若媽媽是在 29 歲或之後才開始生第一胎,與在 23 歲以前就開始生育的女性相比,更容易出現一連串同性別孩子的情況,差距約為 13%。換句話說,媽媽年紀愈大,孩子性別的「傾向性」愈明顯。
研究人員推測,這或與女性年齡變化所帶來的生理變化有關,例如子宮酸鹼值、荷爾蒙分泌等,可能改變精子的存活與受精機率。
Photo from MamiDaily
基因也可能決定寶寶性別傾向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也首次找到了與性別傾向相關的基因變異。
第10號染色體上的 NSUN6 基因變異(rs58090855),與偏向生女兒有關
第18號染色體上靠近 TSHZ1 的基因變異(rs1506275),則與偏向生男孩有關
換句話說,有些女性的基因組成可能讓她們更容易懷上某一性別的孩子。如果一個家族中長輩與親戚皆為單一性別的寶寶,這種「性別扎堆」的情況,背後或許真有遺傳基因在影響。
Photo from MamiDaily
性別不是完全隨機
這項哈佛研究讓人重新思考「生男生女靠爸爸」的說法。雖然我們仍無法預測下一胎會是男是女,也無法依此控制生育結果,但這些發現提醒我們,寶寶性別的形成並非全靠運氣,媽媽的年齡與基因背景確實扮演了重要角色。
研究團隊也強調,這項研究的目的並非為了幫助挑選性別,而是希望更深入理解人類繁殖行為與自然規律。每個孩子的誕生,都是一場無法精準設計的奇蹟。
延伸閲讀:
延伸閲讀: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