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人工智能】「沒有感情的機器」變「朋友」 HKACE主席:AI滲透中學生日常 老師教學2個轉變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人工智能(AI)正迅速成為青少年學習與成長的重要工具,對學校和老師帶來了深遠影響。AI技術的發展不但為教育注入了新動力,同時亦帶來了不少值得深思的挑戰和變化。作為教育工作者,香港電腦教育學會(HKACE)主席、沙田培英中學校長朱嘉添分享,如何正視AI對學生行為與學習模式的影響,以及積極探索如何善用AI技術來提升教育質素。
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與影響
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從早幾年開始,AI的應用已經超越了我們的想像。例如,過去我們只是強調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在AI應用中的重要性,而如今,AI已經能夠生成圖像、影片,甚至可以編寫程式。更值得注意的是,AI的發展不僅止於技術層面,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滲透亦愈來愈深。
以往,我們或許認為AI只是一部「沒有感情的機器」,主要用途是整理數據、搜尋資訊或進行資料分析。但現時,青少年運用AI的方式已經出現了顯著變化。舉個例子,我校的中四級鍾皓朗同學提到:「我平常最常用到的AI是導航系統。導航系統會優先提供最短路線,並且預測交通堵塞來衡量不同路線的通行實際時間。」甚至最近有調查指出不少年輕人開始利用AI作為情感傾訴的對象,甚至與AI建立起某種「朋友」關係。這一現象看似難以理解,卻反映出AI在年輕人生活中的新功能——它不僅是工具,更成為某種心理支持。這或許與AI的特性有關,它能夠提供即時回應、不帶批判的傾聽,讓年輕人感到安全和被理解。這說明AI的角色已經逐漸多元化,從學習助手延伸到情感陪伴,這無疑是AI發展對年輕人行為帶來的深刻改變之一。
Photo from 撰稿人
AI如何影響學習模式
在學習層面,AI技術的廣泛應用正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如今的學生早已不再局限於書本或單一資料來源,而是借助AI工具來擴闊學習範圍。鍾同學分享道:「我經常使用AI來協助完成課業。比如在進行資料搜集時,我會尋求AI的幫助,收窄搜尋範圍。又或者在學習數學時,AI能提供解題思路,幫助我理解難題。」
然而,這樣的便利也給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學生可以輕鬆使用AI工具完成作業,甚至生成高質量的文章或答案,這對傳統的評核方法構成了衝擊。這促使學校和老師不得不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與評估標準。
教育的挑戰與機遇
對於學校和老師來說,AI的快速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 教學模式的轉變:
在AI時代,老師極需要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思維和創造力。例如,課堂教學可以更多地聚焦於師生互動,讓學生在討論中激發思考,而不僅僅依賴AI提供答案。 - 評核方式的改變:
隨著AI的普及,傳統以「答案正確性」為主的評核方式需要轉型。學校可以更多地關注學生在作業中展示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知識的靈活應用,以及合作能力。例如,本校老師會指導學生在課堂進行現場展示或闡述概念等。
人工智能對學校及社會的啟示
我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持樂觀態度,尤其是在教育領域,香港的學校有能力適應和發展AI技術所帶來的變化。AI能提升教學的效率,並幫助學生更早接觸到未來社會的需求。作為校長與老師,我們需要與時並進,善用AI技術,幫助學生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時,我們也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AI,讓他們懂得如何批判性地思考,靈活地運用知識,真正成為「AI型社會」的主人翁。
撰文:香港電腦教育學會(ACE會)主席、沙田培英中學校長朱嘉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