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理財教育】父母親節禮物,是心意也是捐獻?從送禮看「財分三份」的意義

【理財教育】父母親節禮物,是心意也是捐獻?從送禮看「財分三份」的意義

教育心得 bloggers
By 香港家庭福利會 on 21 May 2024

理財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筆者曾聽一名家長說,理財其實就是分配自己擁有的資源,這句話說得很好。以基本理財概念「財分三份」作為例子,如果只是把自身的金錢分為「消費」、「儲蓄」及「捐獻」三個部份的話,要實踐起來其實不是很難,但難就難在每個人對於生活所需及心理所需都各有不同,故此也很難一概而論。在這個概念裡面,分成三份的比例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從中取得一個平衡點,讓分配出的金錢既能滿足生活所需,也滿足到心理所需,才是一個有效而長遠的方案。

 

理財分為「消費」、「儲蓄」及「捐獻」三個部份Photo from MamiDaily

曾有家長問:我們的生活條件不是很充裕,經過「消費」和「儲蓄」的洗禮後已所剩無己,那我們是否能不作「捐獻」呢?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不然,皆因答案可以說是「對」,也可以是「不對」。要理解這個看似模稜兩可的答案,我們要先了解捐獻到底是甚麼,以及我們為甚麼要做。

 

捐獻是對人好,也是對自己好

說到「捐獻」,很多人或會第一時間想起慈善捐款,但其實並不盡然。捐獻是一種無條件及無回報的付出,為的是幫助別人或讓他人感受到關愛,從而令雙方都感到快樂。這種付出可以與金錢有直接關係,但也並非必然。商業社會無可避免會用節日作招徠,推出昂貴的禮物或套餐,但金錢並非表達心意的唯一途徑,反而時間和心思有時候更顯珍貴。以即將到來的母親節、父親節為例,假若子女在節日當天或花心思做了一些東西送給父母,以感謝他們的日常照顧和關愛,筆者認為此舉已可納入財分三份中的「捐獻」類別,因為子女不求回報地付出自己的一些東西(如金錢、勞力、知識,時間等等)來令雙方獲取快樂的感覺。

雖然此舉表面看起來是付出,但其實無條件的付出背後,往往也能為施予者自己帶來不少滿足感和幸福感。而身為父母,只要能夠就他們的行為給予正面的回應,感謝子女的心意,不但能夠增進親子關係,亦同時肯定了他們無私付出的行為,增強他們同理心,一點一滴地把品德的種子種在他們的身上。

送禮物給父母,都屬於「捐獻」類別Photo from MamiDaily

捐獻未必需要金錢,背後意義才是重點

如前文所言,捐獻雖然是一種付出,但它卻能為自身心理帶來很多好處,家長可以留意以下兩點:(一)子女在進行捐獻時是怎麼做的,以及背後是否帶有目的?例如他們會否錯誤期望能從中取得回報?(二)他們會否把自己的所有都拿去捐獻?處於學習階段的小朋友,金錢界線比較模糊,很難界定要付出多少才是足夠。因此,父母要適當地引導他們在當中取得平衡,才是財分三份裡捐獻的真正含意。

例如當家庭環境不是十分充裕,捐獻金錢便不是最好的選擇。取而代之,家長可以帶子女到不同的地方進行義工活動,或是捐贈已不需要的物品予別人,這樣既能感受捐獻的意義,也能通過共同參與這些活動幫助他人,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繫,令子女從小與社會建立連結,擴大他們的人際網絡,在培育個人品德的同時,也能夠共同體驗服務他人的快樂和滿足感。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