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耍行為】孩子愛爬高到處跑跳 父母每次都心驚驚?研究:這樣玩其實在訓練4種關鍵成長能力!
在公園裡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一個小孩奮力往馬騮架頂端爬,臉上滿是得意與興奮;而在底下,爸媽則緊張得手心冒汗,嘴裡還不忘喊著:「小心一點啊!」這種又想讓孩子探索、又怕他跌倒的矛盾心情,幾乎每位家長都懂。但根據美國密西根大學C.S. Mott兒童醫院的全國兒童健康民調,這種「放手與保護」之間的拉扯,正在悄悄影響孩子的玩耍方式,也影響他們從中學到的東西。
Photo from MamiDaily
研究調查了1至5歲孩子的家長,結果發現雖然大部分孩子每天都有活動(例如跑、跳、爬等),但真正能進行想像遊戲、積木拼圖或自由玩耍的時間卻在減少。而最令人驚訝的是,近一成家長表示孩子一週才到戶外玩一次或更少,四成家長坦言,一看到孩子爬太高、跑太遠就會緊張。
Photo from MamiDaily
一、學習掌控身體與情緒
專家指出,所謂的「冒險性玩耍」(risky play)——例如爬樹、盪得很高、探索不熟悉的地方——並不是危險行為,而是孩子學習掌控身體與情緒的重要過程。研究發現,51%的家長認同孩子在玩耍中冒一點險是健康的,而這些家長的孩子通常更能獨立玩耍,不需時時依賴大人幫忙。
這類「敢玩」的經驗,能培養孩子的自信、自我調節與復原力。他們會在跌倒後學會站起來,並在挑戰中聽見那句內心的聲音:「我可以再試一次。」
二、從玩中學會風險判斷與解難
研究指出,當孩子思考「這裡能不能踩」、「這樣會不會太高」時,其實正進行風險評估與問題解決。若父母總是急著伸手拉住、喊「小心!」,孩子反而失去學會自我保護的機會。Mott團隊提醒:「若家長過度干預或不讓孩子自己探索,會阻礙他們的發展。」最理想的做法,是「在場但不急於協助」——保持可隨時支援的距離,讓孩子先試著自己應對。
Photo from MamiDaily
三、幫助身體協調、視力發展與注意力
除了情緒與認知發展,研究也發現,經常在戶外玩耍的孩子在身體協調、視力發展與注意力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現。即使只是短暫的戶外時間——撿樹葉、踩草地、在沙堆裡挖洞——都能讓孩子透過感官探索世界,釋放壓力、培養創造力。
研究報告也強調,玩耍不一定要有玩具或特定活動,重點是「由孩子主導」。不論是在家裡、戶外、獨自或與同伴一起,只要是孩子主動投入的遊戲,都能促進健康成長。
四、越敢玩,越有自信
從心理層面來看,這種自由且略帶風險的遊戲,能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與情緒,並在面對挑戰時更有自信。相反地,若父母總是「過度保護」,孩子可能會更依賴他人、害怕嘗試新事物,甚至錯失培養抗壓性的機會。
因此,研究建議父母「適度放手」——當孩子挑戰新高度時,不妨先深呼吸,給他一個能安全探索的空間。
Photo from MamiDaily
放手一點,反而更安全
玩耍不只是娛樂,它是孩子理解世界、探索自我、學習信任的方式。所以下次當你看到孩子爬得有點高、跑得有點快時,不必立刻制止。那一刻,他正在學會什麼是勇敢,也在練習如何相信自己。
延伸閲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