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體育盛事】5大兒童運動推介 劍擊培養反應力、學游泳數理更好!

【體育盛事】5大兒童運動推介 劍擊培養反應力、學游泳數理更好!

兒童健康
By ashly.eng on 29 Jul 2024
Digital Editor

香港代表在2024的體育盛事率先捷報,劍擊隊繼上屆張家朗之後,江旻憓於今屆賽事第一日「一擊即中」,奪得女子重劍贏金牌。而泳隊何詩蓓及乒乓球混合雙打黃鎮廷及杜凱琹亦有望奪牌。在這次熱潮及奪金喜悅的帶動下,相信許多港民紛紛加入運動熱潮。其實運動的好處人盡皆知,那爸媽又可否知道劍擊游泳、打羽毛球、打乒乓球及單車除了能鍛煉體能,對小朋友還有許多發展的好處呢?


江旻憓獲女子個人重劍金牌Photo from SF&OC 港協暨奧委會

 

 

「劍擊」頭腦靈活

劍擊除了與眾多運動項目一樣,能夠鍛煉體能、培養耐力外,亦是一項需要高度專注力及戰略性的運動。運動員根據自身的體格能力,可分別選擇花劍、重劍及佩劍:

  • 花劍:重量最輕,以劍尖攻擊對方頸部以下至大腿以上的部份及背部而得分。
  • 重劍:重量最重,劍尖可攻擊對手的全身各部份。
  • 佩劍:劍尖及劍刃均可攻擊取分,有效部位包括腰部以上身體、面罩及手臂。

 

在比賽過程中,運動員需要在3分鐘內比對手爭取更多得分,除了要觀察對手的招數,亦要思考攻擊策略,四肢及眼睛協調均要迅速動作。每次得分後,運動員要退回起始線,再次佈局,講求的是不服輸,快速調整狀態的精神,因此兒童在學習劍擊的過程中能夠培養迅速的思維反應能力,亦能學習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金牌得主江旻憓11歲開始接觸劍擊Photo from SF&OC 港協暨奧委會

上屆張家朗奪金後,劍擊成為兒童熱門運動Photo from 張家朗IG

 

「游泳」建立數理基礎

游泳是深受大眾歡迎的運動,老少皆宜。游泳項目包括蝶式、仰式、蛙式、自由式、花樣游泳等。由於水的阻力,人在使用不同姿勢游泳時,大量運用手臂、背部及腿部肌肉,因此全身都能得到鍛煉。游泳也屬於優質有氧運動,強力低、節奏規律,可以消耗脂肪,訓練心肺能力,提升新陳代謝。此外,澳洲的葛瑞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曾有研究指出,小朋友學習游泳可以建立數理基礎,數感會比同齡的孩子領先發展高達6至15個月。

運動場上,游泳是以速度取勝的項目,0.01秒的差距就能決定輸贏,因此要求絕佳的心理素質,憑藉不服輸的意志力,配合身體動作的掌控,才有機會獲勝。學習游泳的小朋友無論在體能發展、智力發展,或是心理素質上都會有更理想的表現。

何詩蓓不斷突破自己的游泳紀錄Photo from 何詩蓓IG

何詩蓓於上屆先後奪得女子200米及100米游泳項目銀牌Photo from 何詩蓓IG

「羽毛球」手眼協調

羽毛球同樣是老少皆宜的運動,除了單人項目,還可雙人對決,絕對需要雙倍的默契。與其他球類項目相似,羽毛球講求靈敏的反應力以及爆發力,也要求良好手眼協調能力,以及輕盈的體態,才能在場上健步如飛,殺對手一個措手不及。運動進行中時,運動員需要快速觀察對手的走勢,判斷球體的方向,身體還要迅速做出反應,在球落地前接住,同時還要思考揮拍策略,儘量讓對手失誤得分。短短的一來一回間,可培養視覺靈敏度、手眼協調能力、迅速思考模式及反應力。

鄧俊文(左)與拍檔謝影雪都是著名的羽毛球選手Photo from SF&OC 港協暨奧委會

「乒乓球」冷靜判斷

體育界比喻乒乓球為「聰明人的運動」,皆因乒乓球運動對速度、步法、力度、視力、反應、心理狀態等皆有高度要求。專注力較差的小朋友就可通過打乒乓球培養專注力及反應能力,因為乒乓球比起其他球類來得更輕巧,運動員需要仔細控制手腕力量,腦、眼、手、腿都需要完美配合,並仔細追蹤球的方向,稍有分心就會丟分。除了自身技術之外,運動員需要善於觀察對手的動作、情態及心理,自己亦需要保持冷靜,才能確保對手無法以心理戰術取勝。此外,乒乓屬於桌面型運動,比起其他對抗性強的競技類運動更安全,適合年齡較小的小朋友鍛煉體能,就算是到了中年依舊適用。

杜凱琹(右)及黃鎮廷乒乓球混合雙打表現出色Photo from SF&OC 港協暨奧委會

 

「單車」左右腦平衡發展

單車應該是不少人喜愛的運動,不僅能強體,還節能減碳。在比賽項目中,單車又可再細分為公路單車、場地單車、山地單車及BMX。單車項目對體力、耐力、爆發力有高度要求。以公路單車賽來說,運動員需要完成總長度分別達244公里(男)及147公里(女)的賽道,途中還要翻山越嶺,沒有絕對的毅力也無法爭取世界第一。單車運動最注重的就是腿部肌肉運用,除了能鍛煉腿部肌肉力量,左右腳來回踩踏的動作還可幫助左右腦平衡發展。充分運動雙腿還可讓血液循環,防止久坐導致的靜脈曲張。

李慧詩素有「牛下女車神」之稱,曾獲不少獎牌Photo from 李慧詩FB

延伸閱讀: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