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親子溝通】孩子不再愛和父母聊天 父母無從下手?專家:保持關心!再用這3招打開孩子心門

【親子溝通】孩子不再愛和父母聊天 父母無從下手?專家:保持關心!再用這3招打開孩子心門

家庭關係
By peiyee on 11 Aug 2025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許多父母在孩子長大之後,都會遇到同樣的難題——曾經愛說愛笑、每天跟自己分享生活的孩子,突然話變少了,表情變冷淡了,甚至關上房門不想被打擾。父母既擔心孩子出了什麼問題,又怕主動關心會讓孩子更加反感,最後只能選擇沉默,但心裡始終不安

打開孩子心門 | 目錄 + 快速連結

加州大學副教授、兒童精神科醫生Willough Jenkins分享育兒心得Photo from TikTok@drwilloughjenkins

孩子不説話父母也選擇沉默?

加州大學副教授、兒童精神科醫生Willough Jenkins長期與青少年工作,聽到許多他們不願對父母說的心聲——感到被誤解、被過度管理,或是自己的需求被忽視。許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漸漸沉默、不願交流時,往往誤以為對方想要完全獨立,選擇後退一步,卻沒察覺這可能讓孩子感到被遺棄。

許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漸漸沉默、不願交流時,往往誤以為對方想要完全獨立,選擇後退一步Photo from MamiDaily

孩子疏遠父母要保持關心

Jenkins指出,孩子的疏遠是成長的一部分,這不代表拒絕父母;一對一的相處時間依然重要,即便他們表面上冷淡,也渴望被看見。父母沉默不問,很可能被孩子解讀為「你不在乎我了」。她提醒:「即使他們不回應,還是要主動關心——發一條訊息、敲敲門、送杯飲料,都能讓孩子感到自己沒有被放棄。」

 

在她的多條建議中,以下三招最具操作性,也是幫助父母重新打開孩子心門的關鍵——

一、保持低壓存在感

Jenkins指出,父母不必強迫孩子敞開心扉,也不需要每天安排長談,關鍵在於「低壓式」的陪伴——存在感要穩定,但不帶壓迫感。
這種陪伴可以很簡單,比如放學時順路載孩子回家,讓車程成為輕鬆聊天的時光;在房門口輕輕敲門,送上一杯飲料或小點心,不用特別開口,也是一種默默的支持;或者晚上在客廳看電視時,隨口聊聊他今天的趣事,即便只有幾句話,也足夠傳遞「我在你身邊」。這樣的存在感,會讓孩子在需要傾訴時,自然而然地想到你,而不是覺得父母永遠帶著審問的眼光。

父母不必強迫孩子敞開心扉,也不需要每天安排長談,關鍵在於「低壓式」的陪伴Photo from MamiDaily

二、從「管理者」變成「導師」

「管理」是控制結果、制定嚴格規矩、事事干預;「導師」則是引導、啟發與支持,讓孩子願意主動接近你。Jenkins提醒,青少年需要學會自己做選擇並承擔後果,父母的角色更像是一盞指路燈,而不是遙控器。

實踐上,父母可以少用命令式語氣,多問開放式問題,例如「你覺得這樣做會有什麼結果?」而不是直接下指令;與其急著阻止他犯錯,不如陪他分析風險並在必要時提供後盾;制定家規時,也可以邀請孩子參與討論,讓他理解規則背後的原因,並對結果有認同感。這樣的互動,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尊重,而不是被操控,進而願意把你當作可以求助和交流的對象。

青少年需要學會自己做選擇並承擔後果,父母的角色更像是一盞指路燈,而不是遙控器Photo from MamiDaily

三、情緒先接住,再談道理

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起伏往往激烈且難以預測,如果父母第一時間就急著講道理,容易引起對抗甚至關閉對話的可能性。Jenkins建議,當孩子情緒爆發或低落時,先暫停爭論,專注於傾聽與共情——「我聽得出你今天很沮喪」,這種情感上的接納比任何說教都更能讓孩子放下防備。

等情緒平復後,再解釋規則、理由與期望值,並在必要時給予適度的信任與空間,讓孩子明白:「我願意放手讓你嘗試,但我始終會守護你。」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避免了情緒對抗,還能在孩子心中種下「父母理解我」的安全感,長期下來,孩子更容易主動向你敞開心扉。

等情緒平復後,再解釋規則、理由與期望值,並在必要時給予適度的信任與空間Photo from MamiDaily

給予空間但亦要保持連結

Jenkins強調,青春期的親子關係是一場平衡遊戲——既要給予空間,也要保持連結。父母不必用高壓的方式「管理」孩子,而應該用關心和信任去引導。正如她所說:「青少年仍然需要知道,有人看見他們,並且沒有放棄。」

 

延伸閲讀: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