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前人後兩個樣?小朋友出街好聽話 返到屋企變「大魔頭」
樂樂是我過往接觸過的其中一隻小魔怪,就如文初介紹所講,樂樂在校園內是一個活潑聰明的小孩,與同學相處融恰,老師也很喜歡他,他年紀輕輕已經是小提琴高手,不時代表學校參賽和表演,在旁人眼中他是品學兼優的學生,其他家長也非常羨慕他的父母。
不過,一到晚上,回到家中,小魔怪就會變身為大魔頭,事情一不如他所願就發脾氣,甚至多次將家中的電器掉爛發洩。
Photo from MamiDaily
常說「孩子的性格都是從父母而來」,是否因為樂樂的父母都經常發脾氣,所以樂樂耳濡目染學會呢?事實剛剛相反,樂樂父母都是很和善的人,在旁人面前自是禮貌周周,即使私下面對樂樂的種種過火行為,都沒有大聲責難過,堅持和平、理性、非暴力。
不過無論父母如何動之以情、說之以理,樂樂在家中的行為都是沒有改善,反而隨著樂樂長大,要求變得愈來愈高。小時候還可以用食物玩具來安撫和利誘,但慢慢變成要手機、遊戲機、去迪士尼等等。父母慢慢吃不消,發覺問題真的愈來愈嚴重了。
Photo from MamiDaily
樂樂的父母看過不少育兒資訊。現代關於教養的研究都很一致地指出透過鼓勵、讚賞比用責罰更能長遠地改變子女行為,同時不會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他們也深信這方法,但結果卻適得其反,然而最矛盾的是樂樂在外面竟然一點行為問題都沒有,到底是在那一環節出了問題呢?
其實從樂樂與其他人相處當中見到,樂樂是懂得怎樣待人接物,也是個挺有自信的小孩,這說明樂樂父母的教養很大程度上是正面和有效的,只就差了一點在於父母沒有讓樂樂為自己行為承擔後果。
樂樂在外面沒有行為問題,正是因為外界不會刻意去遷就樂樂,當樂樂知道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自然不會隨意「搞破壞」。而在家中,因為父母都很愛錫樂樂,不希望見到他不開心或受傷害,所以很多時都在事前事後為樂樂打點好,減少樂樂受挫的機會,而當樂樂不開心時就立即用不同方法去安撫,久而久之,樂樂在家中就習慣了依賴,而且不只在生活上,還在處理自己的情緒上依賴父母,所以一有不快,就向父母發脾氣,將責任推給父母,甚至有點用情緒來操控父母。
不少父母都會誤會了「不使用懲罰」等於不要負面的後果(negative consequence)。其實我們常說的後果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 (natural consequence) 的,是自然和合理地會發生的結果,另一類是人為 (artificial consequence) 的,指我們人為外加的後果,而我們不鼓勵的懲罰是後者。舉例說,孩子沒有溫習,所以分數低,這就是自然的結果,而我們因成績而責罵他,便是人為的結果。
我們如果硬將自然的結果改變來嘗試減少挫敗,例如要求老師額外加分,往往就是令子女變得嬌縱的主因。
大家也不要過份解讀,不鼓勵並不代表不能使用懲罰,只不過可以的話,還是少用為妙。以溫習做例,見到孩子勤力時讚賞他,就比見到他躲懶時責罵他更能鼓勵到子女學習。但當問題嚴重,後果重大時,我們有時還是寧可用人為的後果來事先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