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浪潮】掀數碼鴻溝 學校肩負重任:拉近學生的資源與素養差距
在當今人工智能(AI)迅速發展的時代,數碼鴻溝的問題愈益凸顯。隨著智能工具的普及,「懂不懂問AI」已成為新的學力標準。富裕家庭的學生通常能夠更早接觸到高效的付費AI工具,並因此獲得更好的學習指導。相對而言,基層學生可能因缺乏資源而被拋在了後頭,這無疑加劇了教育公平性問題。香港電腦教育學會(HKACE)理事、嗇色園主辦可信學校陳育鳴(候任)校長分享自己作為一名具備資訊科技教育背景的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學校這一時刻扮演的角色。
Photo from 撰稿人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與應用AI工具
首先,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學生需要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運作原理,以及如何有效運用「提問(Prompt)」技巧來促進學習。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活動,讓學生實際操作AI工具,並探索如何通過提問來引發創新概念。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還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針對特定主題提出問題,並使用AI工具來尋找解答。這樣的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學習如何提問,還能加深他們對AI工具的理解。
Photo from 撰稿人
提供平等的AI資源
學校應當主動提供機會讓學生接觸不同的AI平台及帳號,確保所有學生都能使用先進的學習資源。許多社區資源和平台可以幫助學生接觸AI工具,無論是免費或付費的。例如,陳sir所屬的嗇色園辦學團體,為每所學校提供最少75萬元的資金,以推行AI融入教學的計劃。我們在可銘學校成立了「嗇色園大灣區AI科教基地」,定期舉辦AI工作坊,讓不同學校的教師及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從而消除資源不均的問題,更可深化香港不同學校的合作,發揮協同效應。此外,學校還可以與大專院校及社企合作,獲取更多的資源和支持,讓學生能夠在更公平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當中,教育局亦有不少的先導計劃,鼓勵及支援學校推展AI教學。
Photo from 撰稿人
教授資訊素養與正確態度
除了提供資源,學校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這包括教授學生如何正確看待和利用AI工具。教師應強調AI的使用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操作,更關乎倫理和責任感。學生需要學會批判性思考,理解AI的局限性,並在使用中保持懷疑與探索的態度。例如,可以設計一些案例分析活動,讓學生探討AI在社會中的影響,並討論如何負責任地使用這些工具。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還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AI的正面影響
Photo from 嗇色園主辦可信學校陳育鳴(候任)校長提供
最後,對於AI的出現,陳sir持有正面及樂觀的看法。AI不僅能協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還能幫助基層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透過AI工具,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知識,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學習成效。這在某種程度上,為那些資源有限的學生提供了彌補差距的機會。
面對AI時代的數碼鴻溝,陳sir認為學校應當積極採取措施來縮短學生之間的資源與素養差距。教師的引導、平等的資源提供、資訊素養的培養,以及對AI的正確認識,都是關鍵因素。唯有如此,才能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中,站在相近的起跑線上,迎接未來的挑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