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學習動機】子女做事缺乏動力怎麼辦?別只靠獎勵!7個方法激發孩子內驅力
在現代的教育中,父母和老師常常遇到一個難題:孩子做事缺乏動力。無論是學習、家務,還是參與課外活動,孩子似乎總是提不起興趣,甚至需要不斷地督促和提醒。這種情況讓許多家長感到無助,也擔心孩子未來的成長與發展。本文將與大家分享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讓他們自發地完成該做的事情。
Photo from MamiDaily
孩子做事缺乏動力的原因
孩子做事缺乏動力,背後可能有多個原因。一方面,任務若過於單調或困難,孩子容易覺得無趣或挫敗,失去挑戰的意願;另一方面,若父母或老師過度依賴外在獎勵與壓力,孩子會習慣「被推動」而非「自發投入」,一旦獎勵消失,行動力也隨之減弱。此外,缺乏自主選擇空間、興趣未被發掘、努力過程未被肯定,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只是被安排、被要求,而非真正參與。當情緒未被理解、環境缺乏支持時,孩子更容易陷入消極,被動等待指令,而不是主動探索與行動。
激發孩子內驅力的方法
1. 理解孩子的內驅力與外在動力的差異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是「內驅力」和「外在動機」。內驅力是孩子內心自發的動機,源於對某件事的熱愛、好奇心或對自我實現的渴望。例如,孩子喜歡畫畫,因為他們享受創作的過程,而不是為了得到讚美或獎勵。相對地,外在動機則來自外在的誘因,例如分數、物質獎勵或來自父母的壓力。
當孩子的行動過於依賴外在動機時,他們可能會缺乏持續力,因為一旦誘因消失,動力也會隨之減弱。因此,家長的目標應該是幫助孩子培養內驅力,讓孩子從內心真正願意投入到事情中。
2. 找到孩子的興趣點,建立連結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興趣和喜好,關鍵在於用心觀察並找到這些興趣點。例如,如果孩子對遊戲充滿熱情,可以試著將遊戲與學習結合,讓學習變得更有趣味性。或者,如果孩子喜歡動手,可以鼓勵他們參與手工製作,從中培養責任感與成就感。
此外,家長可以藉由提問來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興趣,例如:「你最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很開心?」透過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進一步設計符合他們興趣的活動,讓他們感到參與的樂趣。
3. 給予適當的選擇與自主權
許多孩子缺乏動力,往往是因為他們感覺自己被過度控制,沒有自由選擇的空間。當孩子長期處於「被安排」的狀態,他們可能會對生活失去熱情。因此,培養孩子內驅力的關鍵之一是給予他們選擇權和自主權。
例如,當孩子需要完成某項任務時,可以提供兩到三個選擇,讓他們自己決定如何完成。例如:「你想先做數學作業還是先寫作文?」這樣的提問不僅尊重孩子的意願,還能讓他們感覺自己對事情有掌控力,進而提升行動的積極性。
Photo from MamiDaily
4. 鼓勵並肯定努力,而非結果
孩子的內驅力往往來自於他們對過程的投入,而非對結果的執著。因此,家長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努力過程,而不是單純地將結果作為評價的標準。例如,當孩子完成一幅畫時,與其只說「你的畫好漂亮」,不如具體地肯定他的努力:「你畫了這麼多細節,真用心!」這樣的鼓勵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見,從而更加願意投入到下一次的挑戰中。
Photo from MamiDaily
5. 創造適度的挑戰,避免過度壓力
孩子缺乏動力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任務過於簡單或過於困難。過於簡單的任務會讓孩子失去新鮮感,而過於困難的目標則可能讓孩子感到挫敗。因此,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能力,為他們設定適度的挑戰,讓孩子在完成任務後感受到成就感。
例如,當孩子學習拼圖時,可以先從簡單的開始,逐步增加難度。每次挑戰成功後,孩子會更有信心面對下一個目標,從而逐漸激發內在的動力。
6. 成為孩子的榜樣,展示熱情與行動力
孩子的動力很大程度上來自身邊的榜樣。如果家長本身充滿熱情,願意主動學習和挑戰新事物,孩子也會受到感染。相反,如果家長總是表現出懶散或消極的態度,孩子很容易模仿這種行為。
因此,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參與有意義的活動,例如一起閱讀、運動或完成手工項目,並在過程中表現出積極的態度。這種行動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還能讓孩子感受到熱情與行動力的價值。
7. 接納孩子的情緒,避免過度批評
當孩子表現出缺乏動力時,家長應該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或強迫。例如,當孩子不想寫作業時,可以試著問:「你是不是覺得作業太難了?還是今天太累了?」透過這樣的溝通,孩子會感受到被理解,從而更願意打開心扉。
避免使用過多的批評語言,如「你怎麼這麼懶!」或「別人家的孩子都比你好!」這些話語只會讓孩子感到自卑,進一步降低他們的動力。
喚醒孩子的內驅力並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長和老師的耐心、觀察與引導。通過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給予選擇與自主權、並創造適度的挑戰,孩子的內在動力將逐漸被激發出來。最重要的是,家長要記住,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興趣與動力來源也會有所不同。只要用心陪伴,孩子終將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與方向,成為一個積極主動、充滿動力的人。
Text:Mami Editori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