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懲罰孩子】孩子講不聽 爸媽懲罰只會讓孩子更反抗? 專家10建議 孩子更願配合 還比懲罰更有效!

【懲罰孩子】孩子講不聽 爸媽懲罰只會讓孩子更反抗? 專家10建議 孩子更願配合 還比懲罰更有效!

家庭關係
By peiyee on 24 Nov 2025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在日常育兒中,孩子不配合往往讓父母感到挫敗和無助。許多家長會選擇懲罰,希望孩子能立刻改變行為。然而,育兒專家 Dr. Laura Markham 指出,懲罰不僅無法真正改善孩子的行為,反而可能讓孩子更反抗、破壞親子關係。原因在於:當孩子是因為害怕後果而「乖乖去做」,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行為的意義,自律能力也無法培養。以下整理 Dr. Markham 提出的 10 個取代懲罰、讓孩子更願意合作的方法。這些方法溫和但有效,能幫助父母建立長期正向的親子互動

爸媽不再懲罰 | 目錄 + 快速連結

懲罰不僅無法真正改善孩子的行為,反而可能讓孩子更反抗、破壞親子關係Photo from MamiDaily

1. 讓孩子自己想辦法

當孩子不願意配合時,父母可以把問題交給孩子,邀請他提出解決方案。例如:「你還沒刷牙,但我們還想講故事,你覺得怎麼安排比較好?」這樣做不只是讓孩子有選擇權,也給予他責任感。孩子天生喜歡幫忙解決問題,當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尊重時,通常會出乎意料地積極配合。父母也可以鼓勵孩子思考多種方案,讓孩子學會分析問題與尋求解決方法,而不是單純依賴命令。

2. 協作共創雙贏方案

若孩子提出的方案不可行,父母可以先解釋原因,再引導孩子思考其他可能。例如:「你想不刷牙就直接講故事,但這樣牙齒可能會蛀小洞,我們能怎麼做,既能刷好牙,又有時間講故事呢?」
透過討論,孩子會感受到父母不是在強迫,而是真心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式。這種雙贏策略能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也讓他明白合作的重要性,而非單純服從。

若孩子提出的方案不可行,父母可以先解釋原因,再引導孩子思考其他可能Photo from MamiDaily

3. 用「提問式語句」邀請合作

說話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反應:

  • 命令句:「現在去刷牙!」——容易引發反抗或拖延。

  • 是非問句:「你可以去刷牙嗎?」——孩子可能直接說「不要」,除非家長可以接受被拒絕,否則不建議使用。

  • 選擇式問句:「你想先刷牙,還是先換睡衣再刷?」——給孩子選擇感,同時保持家長主導。

  • 特許式陳述:「你可以現在去刷牙了。」——語氣平和,讓孩子感到尊重,特別適合情緒激動的時候。

透過不同語氣與表達方式,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合作,而不是單純用權威壓制。

4. 請求「重新開始」

當親子互動偏離軌道時,父母可以先停下來道歉,並重啟互動。例如:「剛才我生氣大喊,對不起,我們重新開始,好嗎?」蹲下來與孩子對視、輕觸他的手,並以溫暖語氣邀請他一起合作,可以有效修復情緒。這不只是重建關係,也讓孩子看到父母願意承認錯誤,進一步學會負責任的態度。

當親子互動偏離軌道時,父母可以先停下來道歉,並重啟互動Photo from MamiDaily

5. 預先規劃,避免衝突

活動轉換前先提醒孩子,並留出充裕時間,能避免衝突。例如:睡前流程可以提前告訴孩子:「還有十分鐘就要刷牙囉,我們先收玩具,再洗臉怎麼樣?」如果某件事孩子常抗拒,父母可以提前準備或陪同進行,降低因緊迫或拖延引發的爭吵。平時養成預告與陪伴的習慣,孩子自然更願意配合。

6. 孩子反抗時,優先維護「關係」

孩子的無禮或反抗多半是情緒表達,而非故意頂嘴。此時父母先關注孩子的情緒,比立刻給予懲罰更有效。例如,孩子拒絕刷牙,父母可以先說:「我知道你現在不想刷牙,是因為今天太累了嗎?」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合作的基礎,關係穩定後,孩子才會願意遵守規則。

7. 調整期望,符合孩子的年齡

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能力與需求,父母要依此調整期望:

  • 1歲:安全環境比懲罰更重要,不必因好奇而責罰。

  • 4歲:需要陪同完成睡前流程,而非因分心而扣除故事時間。

  • 10歲:需要建立寫功課習慣,而非因沒完成就剝奪娛樂權利。

適齡的期望能減少衝突,也讓孩子有機會成功感。

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能力與需求,父母要依此調整期望Photo from MamiDaily

8. 探究問題的根源

孩子反抗往往是在表達內心情緒,需要父母理解與協助處理。例如,孩子在寫功課時鬧脾氣,可能是因為挫敗、焦慮或想被注意。父母如果一味責罰,只會增加對立,而不是解決問題。陪伴孩子整理情緒、理解感受,能幫助孩子平復心情,也更願意回到合作模式。

9. 創造安全感,啟動「思考腦」

情緒激動時,孩子的大腦處於「戰鬥、逃跑或僵住」狀態,無法理性思考。父母先控制自己的情緒,深呼吸、保持冷靜,再與孩子建立溫暖連結,例如擁抱或輕拍背部,能讓孩子重新感到安全。在安全感建立後,孩子才有能力思考選擇,理解父母的要求,從而願意合作。

情緒激動時,孩子的大腦處於「戰鬥、逃跑或僵住」狀態,無法理性思考Photo from MamiDaily

10. 運用「自然後果」

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後果安全,父母可以讓孩子承擔自然結果,例如玩具沒收拾,隔天就找不到;沒完成功課,第二天可能需要花更多時間補做。重點是,孩子要感受到這是生活的結果,而非父母設計的懲罰。這樣不僅能學會責任感,也保護親子關係不受破壞。

孩子要感受到這是生活的結果,而非父母設計的懲罰Photo from Mami Daily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步調和情緒節奏,父母不必用懲罰去強迫他們立刻改變。透過尊重、理解與合作,孩子不僅更願意配合,也能從中學會責任、自律與情緒管理。親子關係因此更加穩固,日常互動也變得輕鬆愉快。Dr. Markham 強調,育兒的關鍵不在於控制,而在於引導與連結,讓孩子在安全與尊重中自然學會合作。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