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向管教】孩子動手打人怎麼辦?破解背後行為密碼,6個方法引導孩子和平解決問題
當孩子因為不如意而出現打人、咬人或推人的行為時,許多家長難免會感到憤怒和尷尬。如果還接到學校或其他家長的「投訴」,更可能感到愧疚與無助。然而,這些攻擊行為除了容易對他人造成傷害外,也可能讓孩子被貼上負面的標籤,進一步影響他的人際關係。其實,行為背後可能反映孩子在處理衝突、表達需求或調節情緒上遇到了困難。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應該正確引導,及時制止行為傷害,並協助孩子學會以非暴力方式解決問題和表達自我。
Photo from MamiDaily
了解孩子動手打人的深層原因
要有效解決孩子的攻擊行為,首先必須理解其背後的原因。孩子通常不會無緣無故地攻擊別人,而是因為他們缺乏某些能力,或正處於某些特定的情境中。
1.衝動控制與情緒調節能力不足
幼兒的大腦前額葉尚未發展成熟,這部分腦區負責衝動控制與情緒調節。當他們感到強烈的憤怒、挫敗或興奮時,往往會「手快過腦」,難以控制自己的衝動,直接用肢體反應來表達。
2. 爭奪或保護自己想要的東西
孩子們會因為爭奪玩具、物品、空間,甚至是因為爭寵而動手。在學校裡,幼兒可能會為了搶玩具而打人;在家裡,他們可能會因為父母關注年幼的弟妹而感到不滿,進而動手。
Photo from MamiDaily
3. 遇到挫折時不懂得用言語表達
許多年幼的孩子還沒有足夠的情緒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當他們生氣時,可能不懂得說「我很生氣!」、「我想玩這個玩具!」或是「他拿走了我的東西!」,於是就選擇了最直接的肢體語言來代替。
4. 感覺受到威脅或傷害
有時,孩子會因為感覺受到威脅或傷害而啟動自我防衛機制。例如,當別人不小心踩到他,或是取笑他時,他可能會出於防衛而動手打人。
5. 模仿錯誤的示範
孩子可能會從電視、網路、遊戲或同伴身上,觀察到以動手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而模仿這種錯誤的行為模式。因此,家長與照顧者需要以身作則,避免使用體罰來教育孩子,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如何有效引導孩子、改變行為?
了解原因後,接下來就是要用正確的態度與方法,引導孩子學習更健康的應對方式。
1.即時介入,確保安全
看到攻擊行為的第一時間,請立即介入,避免有人進一步受到傷害。用溫和但堅定的語氣與動作來中斷行為,例如:立刻抓住孩子的手,將孩子們分開,或將孩子帶離現場,並對他說:「停止!不可以打人/推人!」
Photo from MamiDaily
2.同理情緒,協助表達
在孩子情緒激動時,直接的批評往往沒有效果。家長可以換個方式說話,用「我訊息」代替「你」開頭的指責(例如:「你怎麼又打人?」)。你可以說:「我知道你很生氣,所以動手了。」這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理解,也能避免他們因為被指責而產生抗拒心理。
3.溫和協助孩子冷靜
在孩子發脾氣時,家長要保持冷靜的態度,幫助孩子平靜下來。這時如果家長也表現激動,只會讓孩子的情緒更加失控。在孩子發動攻擊時,其實他們可能正處於極度恐懼中而啟動自我保護,此時需要家長來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4.堅定教導「打人會造成傷害」
在孩子冷靜下來後,家長的態度必須明確且堅定,讓他知道打人是錯的。你可以接納孩子負面的情緒,但同時也要讓他理解,他的行為會對他人造成影響。例如:「我知道妹妹搶了你的玩具,所以你很生氣,但是不管多生氣,打人或推人都是不對的。」
Photo from MamiDaily
5.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除了讓孩子說「對不起」,更重要的是教導他們如何修補關係。例如:引導他去關心和安撫對方,或是畫一幅圖畫送給對方。這些具體的行動能讓孩子學習承擔後果,並理解如何修復因自己行為所造成的關係傷害。
Photo from MamiDaily
6.教導控制情緒的方法
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許多家長會發現,明明教過孩子不可以打人,但同樣的行為還是會發生,這是因為孩子缺乏「練習」。情緒管理是需要透過日常練習,才能真正內化。在平常的日子,你可以主動教導及與孩子練習生氣時的替代方案,例如:深呼吸、喝水、或暫時離開現場。透過生活情境和繪本故事,讓孩子知道「手不是用來打人的」,而是可以用說話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孩子成長的路上難免會出現令人頭痛的行為,但這也是他們學習成長的機會。透過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並運用温和而堅定的引導方法,我們不僅能即時糾正孩子的攻擊行為,更能幫助他們建立情緒管理能力,學會以和平、正向的方式與人互動,提升化們的社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