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偏心】要媽媽不要爸爸?孩子偏心不是你的錯!拆解「偏愛父母」三大心理因素與應對策略

【偏心】要媽媽不要爸爸?孩子偏心不是你的錯!拆解「偏愛父母」三大心理因素與應對策略

家庭關係
By Dara on 09 Oct 2025
Deputy Managing Editor
當自己成為父母,才明白父母的喜怒哀樂,以及無私的愛!

「我不要爸爸,我要媽媽抱!」這句話,是許多家庭都曾上演的場景。當孩子哭喊着指定要其中一方,並用力推開另一方時,對父母雙方而言,都是一次沉重的心理考驗。被偏愛的一方,感到分身乏術、心力交瘁;而被「嫌棄」的一方,則要面對被拒絕的刺痛、失落,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育兒能力。

子女偏心|目錄 + 快速連結

孩子偏心,不是父或母的錯!Photo from MamiDaily

拆解孩子偏心的三大心理因素

面對孩子偏心,在感到沮喪或受傷之前,家長首先需要明白:孩子偏愛雙親其中一方,是他們在特定發展階段中極為常見的正常現象,這通常與「愛的多寡」或你的「育兒成敗」無關。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並採取一致的應對策略,是幫助家庭平穩過渡這個挑戰期的關鍵。

1. 尋找「主要安全基地」

在幼兒及學前階段(約1至4歲),孩子正在建立穩固的「安全依附關係」。他們會自然地傾向於那位花最多時間滿足其基本生理和情感需求的人——通常被稱為「主要照顧者」。這並非有意識地「選擇」誰更好,而是本能地尋找那個最熟悉、最能帶來安全感的「港灣」。

2. 愛的是「習慣」而非「個人」

孩子是習慣的動物,常規能為他們帶來安全感。如果家中的分工一向是「媽媽負責洗澡和睡前故事,爸爸負責早上玩樂」,那麼當爸爸某天晚上想講故事時,孩子便可能因為「程序錯亂」而反抗。他抗拒的不是爸爸本人,而是既定常規被打破所帶來的不安。

3. 測試自主權界線

隨着自我意識的發展,孩子會發現「選擇」和「拒絕」是他們能掌控環境的少數方式之一。指定要某位家長,是他們在行使自己小小的自主權,測試自己的決定能帶來什麼影響。這也是他們學習獨立的重要一步,儘管表達方式有時會傷害到人。

被嫌棄的一方,應多創造一對一的「特殊時光」,建立只屬於你和孩子的、充滿樂趣的固定活動Photo from MamiDaily

如何平衡壓力 重塑親子連結?

面對這個難題,單靠一方的努力並不足夠,需要父母雙方聯手,以耐心和智慧共同應對。

a. 給被「嫌棄」的一方

如果你是被孩子嫌棄的一方,切勿往心裏去,緊記這只是孩子的發展階段,不是對你個人的否定。如果你感到受傷或退縮,反而會讓孩子更不敢靠近你。

建議創造一對一的「特殊時光」,建立一個只屬於你和孩子的、充滿樂趣的固定活動。例如「爸爸專屬的公園探險」、「星期六早上的秘密早餐約會」。在這些沒有競爭、全然放鬆的時刻,建立起你們之間獨一無二的正面連結。

另外,接受自己是配角,逐步融入,即當孩子正與偏愛方玩得開心時,不要強行介入,而是以「配角」身份自然加入。例如:「嘩,媽媽同你玩積木呀?爸爸都一齊睇下得唔得?」先融入愉快的氛圍中,再慢慢增加互動。

 

b. 給被「偏愛」的一方

被偏愛的一方,心裏雖然高興,但有時亦會感到分身乏術。試試溫和地建立團隊感,當孩子指定要你時,先給予同理心,然後巧妙地將另一半拉入團隊。例如:「媽媽知道你想我幫你,不如我哋一齊叫爸爸幫手拎塊毛巾,佢好快㗎!」這樣既肯定了孩子的情感,也展示了爸爸的角色。

另一方面,可主動「放手」,為伴侶創造與孩子獨處的機會。例如告訴孩子:「媽媽現在需要去洗碗,接下來的時間由爸爸陪你玩。」然後短暫地離開,讓他們有機會發展自己的互動模式。

當孩子吵着只要你時,被偏愛的一方有時也會感到分身乏術Photo from MamiDaily

c. 給夫妻雙方

父母之間絕不能表現出競爭或不滿,被嫌棄方要保持輕鬆,被偏愛方則要積極讚美和肯定伴侶,例如:「爸爸砌模型好叻㗎,我哋一齊請佢幫手好冇?」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一個合作無間的團隊。另一方面,嘗試打破固定的育兒分工,例如讓主要負責玩樂的一方承擔洗澡、餵飯等日常照顧工作。

總結而言, 孩子的偏心期雖然令人難受,但它終將會過去。只要父母能互相支持,避免互相指責,並有意識地為「被冷落」的一方創造更多正面的親子時光,孩子最終會明白,爸爸的愛和媽媽的愛雖然方式不同,但同樣溫暖、同樣值得信賴。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ext:Mami Editorial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