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關係】教養方式不一致影響夫妻感情? 3招重拾家庭和諧 讓伴侶、長輩成為神隊友
各位家長,你是否也遇過以下情景?當你堅持孩子要準時睡覺,奶奶卻說:「晏啲瞓都得啦,大個自然會瞓。」;當你要求孩子自己收拾玩具,爸爸卻悄悄地幫忙收好,然後說:「佢仲細,算啦。」教養路上,最怕的不是孩子難搞,而是「神仙打架」。當夫妻或長輩的教養觀念不一致時,孩子會感到困惑,而大人之間則容易產生衝突,甚至影響家庭和諧,但別擔心,解決這個問題並非不可能。讓我們一起來拆解教養分歧的根源,並學習如何將「豬隊友」變成「神隊友」!
Photo from MamiDaily
拆解教養分歧的迷思:為什麼大家想法不一樣?
要解決問題,先要了解問題。教養觀念的差異,通常源於以下幾個原因:
1. 成長背景不同
我們的父母那一代,或許更重視權威和服從。而我們這一代,則更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表達能力。
Photo from MamiDaily
2. 角色與期望不同
爸爸可能更著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媽媽可能更注重安全感和情感連結。長輩則可能因為疼愛孫子,而不忍心「規矩多多」。
Photo from MamiDaily
3. 資訊接收不同
如今教養資訊爆炸,每個人從不同渠道吸收知識,例如育兒書、社交媒體,導致觀念南轅北轍。
化解教養分歧三步曲,讓教養團隊合作無間
了解差異後,我們可以透過以下三招,建立一個有效且和諧的教養團隊:
第一步曲:召開「育兒家庭會議」
找一個固定的時間,以平靜和開放的心態坐下來,討論重要的教養議題,例如:孩子的使用3C產品的時間、睡眠作息、零用錢制度等。
如何進行?
1.先聆聽,後表達: 鼓勵每個人先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避免一開始就反駁。
2.聚焦在「對孩子好」:將討論的焦點放在如何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而不是「誰的觀點是對的」。
3.尋找共同點:即使觀點不同,通常也會有共同的目標,例如「希望孩子有禮貌」、「希望孩子學會獨立」。從這些共同點出發,更容易達成共識。
第二步曲:建立「一致的教養原則」
在達成共識後,將重要的教養原則寫下來,例如:「玩完玩具要自己收好」、「唔可以打人」等。這些「教養原則」能為每個人提供清晰的指引。
如何進行?
1.越簡單越好: 用孩子能理解的簡短句子,並鼓勵孩子一起參與制定。
2.一致性是關鍵:所有照顧者(包括父母、爺爺嫲嫲、工人姐姐)都必須遵守這些原則,讓孩子知道「無論誰照顧,規矩都一樣」。
Photo from MamiDaily
第三步曲:給予「善意的提醒」
當你發現另一半或長輩沒有遵守約定時,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指責,這只會讓場面更尷尬。相反,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以溫和和尊重的語氣進行溝通。
如何進行?
1.避開孩子在場:等孩子不在場時,再進行溝通。
2.使用「我」開頭的句子: 例如:「我擔心咁樣會令佢覺得規矩唔洗遵守,我哋可唔可以一齊堅持呢?」這種方式比「你點解要咁做?」更能被接受。
Photo from MamiDaily
教養一致的益處:穩定、安全與高效
當家庭成員在教養方式上達成一致,孩子便能在穩定的環境中成長,清楚理解行為的界限與規則。這種一致性不僅有助於孩子建立安全感,也能提升教養的效率,減少衝突與反抗。
教養一致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包括:
1.孩子更容易遵守規則,減少「揀人聽」的情況;
2.家長間的爭執減少,家庭氛圍更為和諧;
3.孩子情緒更穩定,人格發展更健康。
Photo from MamiDaily
教養之路從來不是孤軍作戰。當我們學會尊重彼此的差異,並建立有效的溝通模式時,家庭便能成為最堅實的後盾。記住,你的隊友不是敵人,而是你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最佳夥伴。一起努力,讓我們的孩子在一致的愛與規矩中,快樂地長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