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無聊】當孩子呻好無聊 家長勿立即安排活動 研究:無聊才是孩子最好的大腦養分
在家帶小孩的家長,大概都對這句話不陌生:「我好悶啊~有咩可以玩?」孩子一閒下來就喊悶,家長不是急著幫他安排活動,就是默默把iPad遞過去。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實「無聊」對孩子並不是壞事——反而對他們的大腦發展與情緒能力有重要幫助。
Photo from MamiDaily
「無聊」是一種教育機會
美國「兒童心智研究中心」(Child Mind Institute)指出,孩子經歷適度的無聊,有助他們學會自我調節、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甚至還能激發創造力。專家認為,父母不需要急著為孩子填滿每一個空檔,反而應該把「無聊」視為一種教育機會。
讓孩子學會忍耐無聊
心理學家 Stephanie Lee 博士指出,當孩子面對無聊時,他們其實正在學習如何處理不舒服的情緒。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如意,學會「撐過悶的時光」,有助提升孩子的情緒韌性。這種能力會在未來面對考試失利、朋友爭執、等待輪候等現實挑戰時,發揮作用。
很多家長不忍心孩子感到無聊,總是馬上提供娛樂,卻不知這樣其實剝奪了孩子學會應對無聊的機會。Stephanie Lee 強調:「孩子從小學會忍耐與調節這些感覺,將來面對生活壓力時會更從容。」
Photo from MamiDaily
無聊使孩子大腦活躍
另一位教育顧問 Jodi Musoff 則指出,無聊能迫使孩子動腦筋,思考「我可以做什麼?」這種主動思考的過程,能幫助孩子培養規劃能力、資源管理與靈活變通的能力。相反,總是被安排好活動的孩子,反而較少機會自己解決問題。
當孩子有機會自己設計遊戲、分配時間、面對挫折,這些小小的生活體驗,其實正是訓練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的好機會。也因此,「無聊」可以是一場大腦的自我練習課。
Photo from MamiDaily
無聊也是創造力的溫床
研究發現,人在感到無聊時,大腦會啟動「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這個區域正是與想像力、創意與內省能力相關。也就是說,當孩子發呆或沒事做的時候,其實他們可能正進行著非常高階的心理活動——例如構思故事情節、想像場景、編排角色等等。
Musoff 補充,當孩子自行想出新遊戲、改編玩具用法、或將日常物品轉化為玩具時,這不只是在打發時間,而是創意的展現。而這些能力對日後的學業、社交與自信發展,都是極具價值的基礎。
允許孩子感到無聊
那麼父母該怎麼做?Child Mind Institute 的建議是:「不要急著填滿孩子的無聊。」與其不斷提供新玩具或開設更多興趣班,不如學會在孩子喊悶時陪伴但不介入。父母可以提供一些開放式材料,例如積木、畫紙、紙箱等,讓孩子自由發揮,但不要馬上告訴他們「可以畫什麼」、「要怎麼玩」。
真正的重點在於讓孩子從「等人救場」的角色,轉變為「主動尋找方法」的人,從而建立自信與成就感。
Photo from MamiDaily
「無聊」鍛煉孩子
「無聊」在現代家庭中,常被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但這篇由美國兒童心理專家撰寫的文章提醒我們:無聊本身就是一種發展機會。孩子在無聊中學會忍耐、規劃、創造與自我調節,這些都是未來成功不可或缺的能力。
所以,當孩子再次喊悶,不妨換個角度想:這不是一種危機,而是一場通往成熟的訓練。只要你願意相信孩子的潛力,無聊也能變成孩子腦袋最好的養分。
延伸閲讀:
延伸閲讀: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