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產品】牛津研究:10至15歲青少年每日打機X小時 有益身心 減少抑鬱傾向
許多父母對於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感到憂心忡忡,常在「全面禁止」與「擔憂放任」之間掙扎。然而,牛津大學一項針對五千名10至15歲青少年進行的研究,為這個現代家庭的普遍難題,提供了值得參考的不同思考方向。
Photo from MamiDaily
研究:每日玩1個鐘有益
過往不少研究指出,兒童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會影響大腦發展、認知能力和專注力下降等,但現時使用電子產品是大勢所趨,完全禁用並非最佳方法,那麼有沒有安全使用時間呢?
由牛津大學博士Andrew K. Przybylski主導的研究,便給出了答案。這項研究找了5000名10歲至15歲的青少年,探討電玩的影響,震驚地發現「每天玩1個小時的電玩遊戲,對青少年的發展其實是有助益的」。
Photo from MamiDaily
適當打機有助心理健康
與完全不玩電玩的青少年相比,每天玩一小時左右的群組,在多項心理健康指標上表現得更為出色。包括:
- 更高的生活滿意度;
- 更正向的社交能力(外向程度);
- 較低的憂鬱與焦慮水平。
研究結果反映,適度的電玩時間,或許能作為一種有效的放鬆與社交工具,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產生正面影響。
Photo from MamiDaily
「適量」是益處的前提
雖然打機的研究出乎意料,然而,研究人員強烈提醒,上述益處嚴格建立在「適量」的基礎之上。報告明確指出,一旦遊戲時間過長、走向沉迷,對身心發展的負面影響便會浮現。
一旦打機時間增至1至3個小時,青少年在前述幾項指標中的表現就與沒有玩電玩遊戲的青少年相差無幾,而玩超過3小時的青少年,則開始出現情緒問題等。
打機時間 | 身心表現 |
1小時內 | 有更高的外向程度、生活滿意度,以及減少憂鬱、焦慮情緒 |
1至3個小時 | 與沒有打機的青少年相差無幾 |
超過3小時 | 開始出現情緒問題 |
Photo from MamiDaily
由禁止轉向溝通引導
研究人員認為,現代的電玩遊戲其實能提供社交和身份認同的發展機會,只要時間控制得宜,青少年每天玩一下電玩遊戲其實能帶來好處,但與生活中的平衡也要多加留意,一旦時間過長便會帶來反效果。
父母與其將電玩視為洪水猛獸並一味禁止,不如將其看作一種需要學習如何健康使用的現代娛樂。和孩子一同討論並建立規條、適度的遊戲習慣,幫助他們找到螢幕時間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平衡點,或許才是面對數位時代浪潮的更佳策略。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