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壓力】孩子想買玩具 媽媽坦言「家裡沒錢」婉拒 掀家長熱議:是否太早讓孩子承擔壓力?
Photo from MamiDaily
和孩子坦誠家裏經濟狀況
一位媽媽近日在Reddit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她有兩個孩子,分別為10歲與13歲。當孩子們提出購物或出遊的要求時,她一向會直接告訴他們:「這件事暫時不在我們的預算內。」她認為這樣的做法不但有助於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也能讓他們理解每個家庭的支出都有優先次序。
這位媽媽表示,她會盡量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釋財務取捨,例如:「我們最近為家裡買了一些必需品,這個月的支出要控制一下。」她強調,這樣的誠實有助於孩子理解現實生活中的限制,也培養他們分辨「需要」與「想要」的能力。
Photo from MamiDaily
過於坦誠會引起孩子壓力?
然而,近來她卻聽聞一些反對聲音。有人指出,頻繁對孩子談論財務壓力,可能會使孩子過早產生焦慮與不安。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可能會因為知道家中經濟情況而變得過度敏感、甚至對父母的金錢選擇產生壓力感。
這讓她開始反思:長期以來引以為傲的「誠實教育」,是否其實也可能帶來無形的心理負擔?她不禁問自己:「我是在教孩子理解現實,還是不小心讓他們擔心未來?」
Photo from MamiDaily
網民有不同看法
對此,不少網民也分享了自己的做法。有些家長支持透明金錢觀,強調「錢不該是祕密,也不是孩子應該害怕的東西」。有網民提到,自己甚至讓10歲的孩子一起預算,讓他學會:「如果你這筆超支了,那另一筆就要節省。」也有人明確區分需求與額外消費:「他們要Robux(遊戲平台的虛擬貨幣)我會拒絕,但需要衣服或洗澡用品我一定會買。」
另一方面,也有家長擔心談錢會讓孩子從小產生匱乏焦慮。一位網民回憶,自己小時候被父母斥責「你知道我們根本買不起」,長期活在擔憂中;但她也指出,問題不在談錢本身,而是「怎麼談」──「如果有人早點教我預算與金錢優先順序就好了。」另一位則認為,只要語氣穩定、聚焦在當下選擇,例如「今天這筆開銷不在預算內」,孩子其實是能夠理解的。
Photo from MamiDaily
溝通的方式很重要
美國臨床心理師Lisa Damour也曾指出,與孩子談論家庭預算本身並非錯誤,但方式與頻率非常關鍵。她建議家長可以使用積極且具希望感的語言,例如:「我們現在不買這個,是因為我們把錢留給更重要的事情。」避免使用令孩子誤以為家中「沒錢了」的極端說法。
延伸閲讀:
延伸閲讀:
Text:Mami Editorial
Source:Red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