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醫科生】資深升學顧問陳思銘:「你為什麼要讀醫?」 醫答案發人深省帶出醫德反思

【醫科生】資深升學顧問陳思銘:「你為什麼要讀醫?」 醫答案發人深省帶出醫德反思

專家分享 海外升學
By KK Hou on 27 May 2025

香港資深升學顧問及專欄作家 Samuel Chan(陳思銘)撰文分享自己與醫科生Wendy的對話,Wendy因目睹一宗醫療失誤的悲劇,領悟到行醫不僅需才智,更需「肯做多少少」的醫德。該文藉此對比,反思了許多人選擇讀醫僅為符合社會期望,而非出於內心熱情。文章最終點出,真正的價值與幸福感,源於對自身選擇的熱愛及多付出的那份心意,而非世俗標準下的「成功」。

「你為什麼要讀醫?」作為升學顧問,我聽過的答案沒有一千也有幾百,每位學生的答案好聽講句就是萬變不離其宗,唔好聽講句就是了無新意,但唯獨有位叫 Wendy 的小妹妹的「我想做醫生」的理由,直情發人深省。

所以每次聽到有學生立志讀醫,我都想叫這些學生問問 Wendy 姐姐的意見,因為 Wendy 姐姐雖然仍只是一位醫學院的醫科生,但我認為她將來會是一位很出色的醫生。

醫科生究竟為什麼要讀醫?(圖片非當事人)Photo from 設計圖片

現在就讀 UCL 醫學院的 Wendy 是醫學院的二年級生,想當年第一次上來英識教育是為了報讀中學。首次約見她的不是我,而是另一位教育顧問 Emily;而當 Emily 見完這位 Wendy 之後,她給的唯一一個評價是「好耐都未遇過呢種學生」。

所謂「呢種」,就是除了很有腦袋,還很有「人味」。

最後,Wendy 考進了英國神中之神女校 Wycombe Abbey。在她離開香港之前的一個周末,我終於有機會跟她見面。本來只是打算寒暄兩句,想不到這位 Wendy 妹妹為 Samuel 叔叔上了寶貴的一課。

「咁你將來諗住做咩?」叔叔問。

「醫生。」妹妹答。

「你咁叻女,」講真我聽完佢話醫生差啲打咗個喊露,「實得嘅。」

「做醫生,」她的表情竟然比我這個大人嚴肅,「除咗叻,其實仲需要好多嘢。」

「例如呢?」

「Hmm...」她好像在思考,也好像在回憶,「其實我本來冇諗過做醫生,但有一日睇到一段新聞,睇完之後成個星期都仲喺我個腦裏面。」

升學專家陳思銘分享與醫科生發人深省的對話Photo from 設計圖片

有位熱愛運動的小學生因為一天內休克兩次被送去北區一家醫院的兒科留醫,檢查發現她的心跳較正常人低,每分鐘僅約四十下。

當時主管醫生認為這位小學生因經常運動而得出「運動員心臟」,斷定她心跳慢屬正常。小學生一個月後覆診,這位醫生依然說學生沒事的,但二十四小時後便被發現在睡夢中猝死。

事件交由死因裁判庭處理,最後死因裁判官指出,根據死者病歷及家族歷史,其實可診斷出死者患有某種綜合症,但這位醫生竟然未有作出此診斷。

Wendy 說完這個故事,依然冷靜,但眼神充滿溫度:「好多時,唔係有冇能力做到,而係肯唔肯去做多少少,就真係少少已經好夠,嗰少少就係醫德。」

有時候,根本是社會氣氛令到很多根本不適合做醫生的人都選擇做醫生,令到很多根本不喜歡自己工作的人去投入一份工作,令到很多人只想到如何完成別人的期望而徹底放棄了自己的 passion。

做多少少,永遠不是腦袋的指令,是內心的指令。我堅信每個人都會有一些事,是會自發性地做多少少的,而這些事就是你的長處了。但可惜的是,因為社會的預設架構,當我們的長處不是符合大眾那把尺的時候,便是一無是處了。

Getting what you want 是一種成功,但 wanting what you get 才是一種幸福。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