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孩子睡眠】孩子的睡眠狀況竟與自閉症有關? 研究:孩子睡覺有這現象 恐提高確診機率

【孩子睡眠】孩子的睡眠狀況竟與自閉症有關? 研究:孩子睡覺有這現象 恐提高確診機率

mami熱話
By peiyee on 14 May 2025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不少父母總為孩子的睡眠煩惱不已:半夜頻繁醒來、入睡困難、總是睡不安穩……但除了疲憊與無力感之外,這些看似日常的小問題,會不會其實隱藏著更深層的訊號?近日,澳洲一項針對上千名嬰兒進行的長期研究發現,嬰兒的睡眠模式,尤其是夜間睡眠時長與入睡情況,竟與未來是否出現自閉特徵存在關聯。

孩子睡眠與自閉 | 目錄 + 快速連結

兒童的睡眠模式,尤其是夜間睡眠時長與入睡情況,竟與未來是否出現自閉特徵存在關聯Photo from MamiDaily

睡眠與自閉的潛在關聯

這項研究發表於《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醫學期刊,由澳洲研究團隊主導,追蹤了超過1000對母嬰組合。研究人員分別在孩子6個月與12個月大時記錄其睡眠行為,並於2歲與4歲時由父母報告孩子是否出現自閉傾向。研究一路追蹤至孩子12歲,發現其中有64名最終被正式診斷為自閉症。分析數據後,研究團隊發現,嬰兒時期若睡眠時數較短或入睡較困難,與日後發展自閉特徵的機率有明顯關聯。

 

每多睡一小時 風險顯著降低

研究數據顯示,6個月大時,若夜間多睡一小時,未來出現自閉傾向的機率降低約4.5%,到了12歲確診的機率更降低22%。相反地,在12個月大時,若寶寶每晚花更長時間才能入睡(即「入睡潛伏期」變長),每增加5分鐘,未來出現自閉特徵的風險提升1.5%,而確診的風險也增加7.7%。研究指出,這些睡眠模式的變化不一定直接導致自閉症,但可作為早期潛在風險的警示訊號。

睡眠模式的變化不一定直接導致自閉症,但可作為早期潛在風險的警示訊號Photo from MamiDaily

睡眠問題或成為早期預警信號

目前,醫學界認為最早可於2歲進行可靠的自閉症診斷,但許多孩子實際確診的年齡仍偏晚,澳洲的平均診斷年齡為45個月,可能錯過最關鍵的早期介入時期。研究人員因此建議,將嬰兒的睡眠模式納入早期多面向的發展篩查,或能爭取更早介入、及時支援。值得注意的是,在確診為自閉症的孩子中,有42%曾於近期服用過褪黑激素(Melatonin)來幫助睡眠,反映出不少家長其實早已察覺孩子睡眠困難,並尋求協助。

將兒童的睡眠模式納入早期多面向的發展篩查,或能爭取更早介入、及時支援Photo from MamiDaily

幫助孩子入睡的實用建議

雖然睡眠問題並不直接等同於自閉症,但良好的睡眠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情緒調節與健康成長都至關重要。若家長希望幫助孩子提升睡眠品質,不妨從以下幾點做起:

1.建立規律作息

每天固定的入睡與起床時間,有助孩子建立穩定的生理時鐘,即使是假日也盡量維持一致。

2.打造安心的睡眠環境

確保臥室安靜、光線昏暗、溫度舒適,避免過多刺激,如電視聲、過強燈光或過熱的空氣。柔和的燈光或白噪音機也可能有助於安撫入睡。

3.培養有儀式感的睡前習慣

如睡前洗澡、講故事、聽輕音樂,這些重複性的活動可讓孩子慢慢知道「要睡覺了」,從活動過渡到安靜的狀態。

睡前洗澡、講故事、聽輕音樂,這些重複性的活動可讓孩子慢慢知道「要睡覺了」,從活動過渡到安靜的狀態Photo from MamiDaily

4.減少睡前刺激

避免孩子在睡前攝取含糖飲料、玩過於刺激的遊戲或接觸電子螢幕(如平板、電視、手機)等,這些都可能影響大腦放鬆與入睡速度。

5.留意異常行為與需求

若孩子長期難以入睡、常夜醒、或白天情緒起伏劇烈,建議及早諮詢小兒科醫師或發展專科,了解是否有潛在的發展性需求。

 

孩子的睡眠,不只是夜晚的安寧與否,更可能牽涉到未來發展的線索。早期觀察、及時行動,是守護孩子發展健康的第一步。若發現孩子的睡眠出現明顯困難或異常變化,別急著責怪自己,也別猶豫尋求協助——因為越早發現,就越可能為孩子爭取一個更順利的成長起點。

 

延伸閲讀:

延伸閲讀:

Text:Mami Editorial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