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ADHD專題】兩子先後確診 中文老師放棄高薪教職 陪子同行逾十年自創紓壓方法

【ADHD專題】兩子先後確診 中文老師放棄高薪教職 陪子同行逾十年自創紓壓方法

SEN
By KK Hou on 09 May 2025

KiKi是兩位SEN男孩的媽媽,大仔朗謙今年14歲,細仔朗楓今年10歲;由大仔確診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開始,KiKi報讀過不同課程,亦都帶兩個孩子參與過大大小小社交工作坊、言語治療練習等。現在於OneSEN擔任導師之餘繼續進修,坦言至今每天都有新挑戰,除了孩子本人在治療過程中挑戰多多,媽媽在同行時遇到許多些高低起伏,如何自我療癒和紓壓是非常關鍵的課題!

ADHD|目錄 + 快速連結

KiKi陀大仔朗謙Photo from 受訪者

媽媽的第一課:全方位為陀B做好準備

KiKi曾是高中中文、普通話老師,婚後想有更佳狀態備孕迎接新生命,她轉校改為任教初中。29歲懷上大兒子,KiKi分享說:「當時身邊其他已經有小朋友的朋友不多。難以有參照,最初沒有發現大仔有什麼與別不同,只覺得他很精靈可愛,有很多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夫妻二人當年都是老師,遵循優生優育的想法,又是第一胎,對孩子的期望自然很大。KiKi由備孕開始每天為自己安排魚湯、骨湯,為自己補充營養,調理好身體。聽說莫札特的音樂有助寶寶胎教,懷孕後她便每天播放;甚至知道順產對寶寶身體健康比較好,一早已經決定要在公立醫院順產,以免生產過程中遇到突發情況,產婦可有更多緊急情況的支援,可謂做好周詳的計劃和完全的準備。KiKi的第一胎生產經歷了54小時陣痛,痛到第三天才順利誕下大仔。

KiKi順產誕下大仔朗謙Photo from 受訪者

機緣巧合的觀課 看見孩子的另一面

孩子在媽媽眼中⋯⋯朗謙就讀幼稚園K3時,KiKi參加學校的一次家長觀課,讓他們一家之後的生活逐漸發生改變。被安排坐在老師講台旁邊的「特別小助手」位置、上堂時突然起身走動,難以專注,老師要提醒他返回座位、一些要求坐在地上小組一起進行的活動,孩子都不太融入⋯⋯凡此種種,作為中學老師的KiKi都心知不妙,只是不願面對。

「當年ADHD的資訊不像現在普及,我對ADHD沒有什麼了解,第一胎又沒有(育兒)經驗,從來沒有想過他是ADHD還是什麼SEN。」縱使事隔多年,KiKi回想起觀課後與郎謙老師會面,當時的自責與難過還是瞬間湧上心頭,訪問過程中多翻哽咽。「老師遞上ADHD評估宣傳單張,婉轉地說:可以了解一下」,此時KiKi肚裡陀著細仔朗楓,胎兒已經38週。

KiKi與大仔朗謙Photo from 受訪者

ADHD:小腦袋失調引致 勿再歸咎於「無家教」

ADHD亦即「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主要由於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調引致。 病徵包括過動、衝動、不專心等。 根據DSM-5的診斷準則,徴狀必須最少持續6個月,並於12歲前出現,而且在多於2個環境下符合診斷準則(如在家,學校,與朋友相處)及影響到社交、學業或工作。)

專注力不足的徵狀:

  • 難以注意細節,容易犯不小心的錯誤
  • 難以長時間專注於同一件事情,如:學習、日常活動、遊戲
  • 難以細心聆聽別人的說話
  • 難以按照指引做事,經常無法完成日常事務
  • 做事經常缺乏條理,難以自己妥善安排和組織學習和活動
  • 抗拒或逃避需要全神貫注的事情
  • 經常遺失日常學習或活動的所需用品
  • 很容易受週遭環境或事情影響而分心
  • 常遺忘日常生活中已安排的活動(善忘)

過度活躍、衝動行為的徵狀:

  • 難以安靜地遊玩或參與靜態活動
  • 無時無刻也在活動,像一部不會停下來的機器
  • 太多說話(多言)
  • 問題還未問完,便搶著回答
  • 難以在遊戲或日常活動中輪候或排隊
  • 常中途打擾或騷擾別人的活動或談話
  • 在不適當的場合四處跑或攀爬
  • 常手舞足蹈,或在座位上不停地扭來扭去,難以安靜下來
  • 在課室或需要安坐的場合,經常擅自離座

根據以上診斷準則,大致可分為三類:

  1. 專注力不足型
  2. 過度活躍/衝動型
  3. 混合型

根據研究顯示,兒童的ADHD發病率約為5%至7%,即每20名兒童便有一位有機會確診ADHD。 ADHD病徵會影響到他們的學業、成長及人際關係等。

大仔朗謙Photo from 受訪者

媽媽難以接受的現實 大仔確診ADHD

不久後,幫忙湊小朋友的奶奶亦都反映朗謙越來越難湊,老人家體力有限,實在吃力。雖然當時兩夫妻還未帶朗謙進行ADHD評估,二人商量後決定由KiKi在家照顧孩子,兩夫婦一個主內,一個主外,KiKi毅然辭去高收入的教師一職,打算趁大仔這個階段照顧好,幾年後便再會回歸職場教書,誰料一辭職便直到今天:「我當時覺得自己應該可以一年半載就可以幫大仔調整好,初時真的是這個心態。」

大仔朗謙(右)表情多多,與細仔朗楓(左)Photo from 受訪者

郎謙在學校出現的狀況越來愈多,老師多次致電家長反映郎謙又在學校搗蛋,#搗蛋具體例子。一開始KiKi認為孩子只是比較多想法,當時郎謙就讀的幼稚園可以一條龍升讀小學,面對眼前的狀況,KiKi和丈夫開始考慮孩子升小去向:循原有學校升讀是都適合郎謙?搭校車路途遙遠萬一郎謙在車上搗蛋,老師不停致電家長,對郎謙和其他同學的影響將是怎樣?直到KiKi接到老師的電話,對方建議家長帶郎謙進行ADHD評估。

「因為我不信,我是不想信。」第一次評估結果確診ADHD,KiKi卻再帶大仔到其他地方先後三次進行評估,期望有任何一位醫生能界定朗謙只是屬於Marginal(邊緣),卻三次都得到「確診」的結果,KiKi唯有接受這個來自多位專業醫生的判斷。

孩子第一 壓縮悲傷積極尋求ADHD治療

因為多次評估的關係,最後接受結果時KiKi認為不算非常晴天霹靂,亦因為她是主內的支柱,哭了幾晚之後便重新調節心態,帶大仔一起報讀不同的課程:情緒社交班、陪伴大仔、帶大仔一起做義工,接觸更多人練習社交能力,升小學前的半年,KiKi非常勤力帶孩子做練習和工作坊,最後亦決定為大仔轉校,轉到一間離家好近可步行上學、普遍評價老師很有愛心的小學。

「我自己也有一個信念,短時間而已,他遲些會好一點,一定會越來越好。這個信念也很強,然後大仔就開始on track了。」這時細仔朗楓已經一歲多,KiKi形容朗楓笑起來很可愛像個小天使,但是人生的劇本往往高潮迭起,一次和細仔如常的閱讀時光期間,他突然摸面、動作的頻率非常不尋常:「是SEN媽媽才感受得到的,一種從孩子內在發出,令他很想郁動的感覺」。狀況持續了一段時間,後來有朋友提醒KiKi, ADHD會「一門兩傑」地遺傳,於是,細仔亦都進行了ADHD評估。

細仔朗楓小天使般的笑容Photo from 受訪者

進行了一個很詳盡的評估後,細仔亦都確診ADHD,而且語言發展遲緩,這次KiKi難以再保持冷靜:「他(當時)很小,我抱著他,見完醫生我的眼淚就不停地流,但我跟細仔說:「不要緊,兒子,媽媽在這裡,媽媽一定會幫到你的,哥哥我也幫了他,弟弟你也不用怕其實可能他沒有怕,但當時我就是有一個這樣的感覺」

語言發育遲緩是指兒童語言發展的能力比同齡兒童水平低,或以較長時間在達到同樣的語言能力。即使兒童有正常的發音能力,亦可能因為腦部發展,難以辨認、理解和運用字詞。語言能力是指把聽到或看到的句子辨認和理解,以及把腦裏所想的變成字句。一些兒童可能只有語音發展遲緩,但沒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這類兒童會嘗試說話,但所說的話其他人會聽不懂。但有語言發展遲緩問題的兒童,卻很可能因為無法把語音和事物連結起來,而同時有語音發展遲緩的問題。

 

大仔朗謙與細仔朗楓Photo from 受訪者

ADHD媽媽心聲:如果我都唔接納佢⋯⋯

訪問時KiKi大多數時候語氣輕鬆,讓人好奇她已經將當初這些情緒處理好?抑或她把脆弱都藏起來隱藏起來了?直至回憶起細仔確診時她的語氣和難過,仿佛訴說著那股磨難中的母性,並不是一味「堅強死撐」,正因為她偶爾講到脆弱之處率真地流露悲傷,讓情緒流動的彈性,接受自己第一次成為「朗謙媽媽」,又第一次成為「朗楓媽媽」,過程中遇到挑戰、難題時不懂得、處理得不完美的每件事,她都擁抱個中體驗,加上信仰的指引,讓KiKi長出韌性,堅信當她首先接納了兩個孩子的ADHD,世界便會接納他們,而她一直身體力行在每件小事中注入這股生命力,以她的生命,影響更多生命。

討厭做運動的KiKi為兩子挑戰5k,衝線時仔仔表示支持Photo from 受訪者

一次機緣巧合,KiKi接觸到芳香療法,發現這對孩子紓緩ADHD有幫助,精油芳香療法可以讓人平靜,有助腦部發展還可以助人放鬆入眠。好學的因子驅使KiKi擁抱更多新的知識,修讀芳香療法證書、創立小店和品牌,將芬芳散播出去給更多同路人。重新建立一個事業的小領域,不僅讓KiKi的生活有更多發展,兒子在芳香療法工作坊時幫忙處理物資、在媽媽的導師分享中擔任小助手亦為母子創造另一種共同成長的經歷。

大仔朗謙和媽媽KiKi出席分享Photo from 受訪者

承認脆弱 在艱難中看見恩典

ADHD孩子的媽媽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面對與孩子溝通的挑戰,每天等著他們的是各式各樣未知的小難題,譬如帶孩子出門,難以專注、多動會讓孩子不經意間撞到其他人、上堂多手畫花同學書本、難以控制自己而整傷同班同學⋯⋯每每這些時候,媽媽總是首先代孩子道歉。媽媽不是神仙,只是平凡人一個,KiKi都曾有崩潰失控,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幸而有每天祈禱的環節,家人一起回憶當天,就自己的不足之處互相道歉,接受每個人都有不完美,承認並接納、道歉後調整,下一次必定會做得更好。

[gallery ids="232021,232022,232023"]

除了每晚祈禱,KiKi亦有屬於她的自我關顧的方式,透過紀錄心情、想法的書寫,將壓力釋放同時重新獲得力量。家中亦貼滿KiKi為自己和孩子製作的手繪小標語、可以玩遊戲的卡片,讓鼓勵的力量隨處可見。

 

KiKI就家校合作為主題作分享Photo from 受訪者

一路以來,這位媽媽都非常好學!KiKi一直不斷學習,由大仔確診ADHD開始,她一直學習有關ADHD孩子的教養、相處、溝通乃至治療方法等內容,亦修讀PET家長效能訓練證書,學習如何幫助孩子變得更成熟、健康,改善親子溝通中的摩擦,孩子發脾氣、說謊等情況,不僅在SEN支援平台 OneSEN 擔任導師,亦會不時到各個機構作分析,為給予各位SEN媽媽同路人的支援和鼓勵。

KiKi一家四口Photo from 受訪者

KiKi坦言14歲的大仔朗謙近一兩年開始進入青春期,比小時候更多想法,需要花更多力氣和智慧與之溝通,但她亦感慨現階段是自己與大仔的關係最好的時候,感恩自己可以參與孩子成長中的每個片段。ADHD孩子和母親的日常生活,有各種細小卻突發的狀況,十多年母親角色生涯的考驗,短短一次訪問未能儘錄,KiKi卻為自己的生活作出了寫實而傳神的概括:「艱難中見恩典」,海量的小挑戰亦是讓她和孩子、她和神隊友丈夫關係更緊密的神奇鎖匙。

希望KiKi的故事能為更多同路SEN媽媽在心裡埋下堅韌的小種子,讓母親們即使一步步蹣跚但勇敢地陪伴孩子前進。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