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必讀】AI 衝擊下的課堂 老師面臨的5大挑戰 家長4招應對助子女適應
人工智能(AI)已迅速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課堂當然也不例外。當我們驚嘆於 AI 為學習帶來的各種便利時,身為家長可能會思考:這對教育我們子女的老師來說,意味着什麼?他們如何應對這波AI浪潮?這些轉變又如何影響子女的學習體驗?本文將探討 AI 為香港教師和教學帶來的具體挑戰,並提供實用的建議,助家長們應對變革。
Photo from 《反起跑線聯盟2》劇照
AI時代老師角色大變身:不只是「教書」
AI不只是工具,更是改變教學邏輯的催化劑。傳統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師角色,正在轉型為「啟發與引導」的導師角色,促進學生高階能力發展為主。然而,這個轉型過程對許多教師而言充滿挑戰。
挑戰一:技術學習壓力大
AI工具推陳出新,老師需花時間學習和適應,從操作平台到設計課程,每一步都不輕鬆。即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都呼籲提升教師AI素養,但實踐起來卻是一項不小的學習負擔。
挑戰二:重新定位教學角色
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更要幫助學生培養創造力、批判思維和解難能力,這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設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真正把AI融入課堂,不是按個按鈕那麼簡單。每堂課都需要重新設計、反覆調整,老師的心力與時間成本遠比想像中高。
Photo from MamiDaily
挑戰三:學生學術誠信難把關
生成式AI讓學生「代做功課」變得簡單,老師如何確保學生是真懂?數據顯示,超過七成中學生、八成大學生都曾使用AI輔助學習,這讓公平與誠信問題更棘手,老師們亦需思考如何分辨學生作品的真實性。
挑戰四:數碼鴻溝擴大
並非每個家庭都能負擔AI所需設備或具備數碼素養,老師在設計課堂時,必須考慮不同學生的背景,避免擴大學習上的不平等。
挑戰五:培訓機會不足、缺乏明確指引
老師是否能順利應對AI轉型,不僅取決於個人努力,還需整個教育體系提供支援。現有培訓計劃實屬起步,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而AI涉及的道德、私隱和規則問題仍模糊不清,老師需自行摸索、篩選資源,無形中增加教學壓力。若學校未能及時支援,教師的身心健康也可能受到影響。
Photo from MamiDaily
【家長錦囊】
4招應對AI教育變革 助孩子穩健成長
了解老師的壓力後,家長可以從家庭層面配合,協助子女更好地適應AI時代的學習環境,以下是實用建議:
1. 給老師多點同理心
多些包容與鼓勵:當老師在嘗試新的 AI 工具或教學模式時,需要適應期,家長宜給予理解和耐心,避免過早批評,有時一句鼓勵的話,對老師是一大動力。
溝通有策略:如對子女學校的 AI 應用有疑問或擔憂,選擇合適的時機(如家長會、預約面談)與老師溝通,保持尊重與合作態度。
2. 強化孩子的基本功
鞏固基礎學術能力:AI輔助再強,也無法取代紮實的基礎知識,在家中繼續重視培養孩子的閱讀、寫作與數理能力。
培養批判性思維習慣:鼓勵孩子對信息(包括 AI 生成的內容)保持提問和質疑的態度。引導他們思考:「這個答案可靠嗎?」、「有沒有其他觀點?」、「AI 可能會有哪些偏見或局限?」。
學會自己解決問題:遇上難題先自己試試,嘗試獨立思考、尋找多方資料,而不是第一時間就求助於 AI,逐步建立解難能力。
Photo from MamiDaily
3.引導子女負責任地使用 AI
學術誠信要從小教起:與子女明確討論誠實學習的重要性,解釋抄AI不是學習,原創才是值得驕傲的價值觀。
關注網絡安全:教導子女保護個人私隱,警惕網絡風險,負責任地使用數碼工具。了解孩子常用的 AI 工具,一起探討其潛在風險。
檢查理解非只看結果: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話解釋功課內容、思路和學習所得,確保他們真正理解,而不是AI「代做」。
4. 積極參與學校AI教育發展
支持老師持續進修:理解並支持學校為老師提供 AI 相關培訓、購置必要資源的努力。
了解學校AI 政策:留意學校關於 AI 使用的政策和指引,並在家中配合執行。如有建設性意見,可透過合適渠道向學校反映。
分享資源與經驗 (如適用):若家長本身從事AI或科技行業,可考慮參與分享會、工作坊等活動。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