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教養貼士】小學生感自卑竟事關父母無心口頭禪? 告別5大不合格父母行為 孩子樂觀成長!

【教養貼士】小學生感自卑竟事關父母無心口頭禪? 告別5大不合格父母行為 孩子樂觀成長!

教育路 教育心得
By ashly.eng on 14 Oct 2022
Digital Editor

孩子成長過程中必定需要獨自去完成許多人生中第一次,堅強、開朗、勇敢等特質無疑成為重要的成功基石。然而,人群中必定有幾個躲於後方、畏畏縮縮的小朋友,難免吃虧。雖說孩子性格部分由遺傳因素決定,可大部分還是受到後天的家庭環境影響而形成。與其等到孩子開始自卑才來補救,不如請父母先進行自我審視,看看自己是否有以下行為,造成孩子自卑

小朋友容易因大人的否定、缺乏關心而變得自卑。Photo from 《陪你一起長大》

一、過度保護孩子

「有媽的孩子像個寶」,相信如今大多數的父母都偏向於富養小孩,接受不了孩子受到任何委屈,比起讓孩子嘗試失敗的滋味,更願意將一切安排妥當,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然而,這樣的父母反倒剝奪了孩子學習獨立的機會,比如到餐廳吃飯時,就經常可以見到許多明顯讀幼稚園的孩子還需要家長餵飯,這種溺愛方式很可能養出「巨嬰」,一旦失去依靠,便失去處理問題的能力。因此父母要想孩子成為強大的人,還需從日常小事開始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建立他們「我能夠自己完成」的信念。

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只會讓他們依賴父母,難以獨立,遇到挫折也容易自卑敏感。Photo from 《你好再見,媽媽》

二、經常打擊孩子

曾有外國媒體做過一個有趣的街頭訪談,他們隨機訪問了路上遇到的小學生,要求他們回答「媽媽說過最難聽的話」,結果不少受訪者都因為媽媽經常脫口而出的「stupid(愚蠢)」而感到受傷。對大人而言,那或許只不過是掛在嘴邊的口頭禪;然而對孩子而言,這就是媽媽對孩子最大的否定,也慢慢形成他們自我批判的標準,形成自卑感。因此父母和孩子交流前,請先三思而後行,避免孩子因為自己無心的負面話語而留下陰影。

經常遭到父母打擊的孩子容易自卑。Photo from 《反起跑線聯盟》

三、對孩子要求太高

有些人明明非常優秀,但骨子裡卻被自卑支配,原因何在?原來,不少優秀的人都是在父母的高壓監管下走過來的,尤其是如今越來越多知識分子父母都希望將孩子培養成下一個社會菁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報也報不完,爭第一成首要目標,只要孩子表現下滑,必定遭到父母責備。過程中若孩子抗壓性低,「我很差」、「我不是最棒的」等負面心聲就會不斷湧現,逐漸變得自卑。

父母追求完美之餘,不如放緩步伐,拋開輸贏,鼓勵孩子體驗學習過程的喜悅,並學會勝不驕敗不餒的體育精神,才能養出樂觀自信的心靈。

父母以自身標準要求孩子達標,容易造成孩子否定自我價值,形成自卑心理。Photo from 《小捨得》

四、對孩子不聞不問

上面提到父母不應對孩子過度保護,而有些父母卻是採取超級放養模式,形成另一個極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往往因無法感受到關愛而變得內心敏感脆弱,處理任何人際關係也變得小心翼翼,害怕被拒絕或否定。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一旦孩子無法擁有穩定關係,就會更加自卑,形成惡性循環。建議父母每天花費一點時間,聽聽孩子和自己說話,即使是無聊的廢話,也是滋養孩子心靈的良方。

父母弱勢對孩子不聞不問,容易造成孩子情感缺失,對於人際關係感到敏感自卑。Photo from 《82年生的金智英》

五、經常拿孩子進行比較

由以上幾點所見,不難發現孩子的「自卑感」往往和「競爭」、「輸贏」有關,無論是成績或是人際關係,都成為被比較的事項。尤其是父母那句「好心你向xx學習啦」,應該是許多人的童年噩夢,此話一出,就等於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想不自卑都難。即使是和家中兄弟姐妹比較,父母也應該避免,免得影響了手足和睦。

總結,要摧毀小朋友的自信心輕而易舉,或許父母都不曾發現自己偶然一句話或舉動就會影響孩子一生,因此在教養孩子時,父母務必多花心思,讓孩子感受到愛和關懷,以及鼓勵和安慰,培養出內心強大、獨立自主的孩子!

孩子的「自卑感」往往和「競爭」、「輸贏」有關。Photo from 《小捨得》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ext:Mami Editorial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