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孩子愛用頭撞牆? 讓父母理智斷線的行為有深意!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發現有時子女出現一些反常又古怪的行為,例如躺地、扻頭埋牆等,但家長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甚至感到崩潰!不是因為你不夠了解他,很多父母都沒辦法完全讀懂孩子的心思,今次將孩子五種難以理解的行為,一一解讀給你聽!
Photo from MamiDaily
解讀行為1:有事沒事都躺地上?
有些孩子動不動就躺地上,而且賴着不起來,站在一旁的大人總是尷尬又無奈。這種情況下,多數是孩子心裏有訴求,例如想買玩具、要吃糖果、想到遊樂場或不願歸家等等。特別是一歲半至三歲左右的小朋友,面臨「不要不要期」,即孩子口裏說「不要」,並不是真的拒絕,而是無法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需要家長去猜他們的真正心意。如果猜不到,便躺地甚至哭鬧。
一旦出現躺地行為,家長需要優先考量的是「安全」問題,例如地點是否容易出意外,例如人多的馬路、停車場、商場等,周圍環境有沒有危險物品,會否令孩子身體受傷。如果一切安全,便試試替孩子說出他的感受,或給予孩子選擇權,有時可利用孩子喜歡的事物來轉移情緒及誘導。在處理過程中,必須提醒自己不要太過嘮叨或講道理,以免更加刺激孩子,或讓孩子認為大人出現了妥協的反應。
Photo from MamiDaily
解讀行為2:把所有公仔/玩具都帶到床上?
不少孩子睡覺時,身邊要有毛公仔、小被或小枕頭陪伴。但有些時候,子女會突然把所有的玩偶、玩具都帶到床上,說要跟它們一起睡覺,令父母摸不着頭腦。其實這是孩子害怕、不安的表現,睡覺時透過觸摸令他們安心的玩具,來達到心理的自我安撫。父母要留意該段時間,自己是否減少了陪伴孩子?或孩子的環境有所變化,例如轉了新學校、搬屋、親人離去等。宜盡量抽多點時間與子女遊戲、繪畫、閱讀,提升孩子的安全感。若父母感情不佳,應避免在子女面前爭吵,兒童有着小動物般的敏感和直覺,每天處在父母爭執和家庭破裂的陰影下,很難建立安全感。
Photo from MamiDaily
解讀行為3:把頭撞到地板或牆上?
最令家長費解的是:為何孩子愛用頭撞牆?根據研究,兒童撞頭的行為很常見,有的會把頭撞到地板上,有的故意撞向床圍欄,而有人喜歡撞牆。6個月大至3歲是兒童撞頭的高峰期,專家指撞頭原因有很多,包括: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釋放過剩的能量、有節奏的撞頭行為有安撫作用,另外撞頭時的疼痛感,可以暫時消除身體一直干擾他們的不舒服感。亦有人認為,孩子還不懂得如何表達他們的感覺,撞頭是他們釋放強烈情緒的方式。
為保護孩子,家長應多使用軟墊,在牆身、圍欄、枱角、櫈邊等孩子有可能觸碰的位置,包裹厚厚的軟膠。此外,可播放有節拍的聲音吸引孩子注意,促使他們動起來,多做些會消耗精力的活動,避免以撞頭來發洩。
Photo from MamiDaily
解讀行為4:包了尿片但躲起來便便
明明孩子已包了尿片,但當他便便時,卻需要偷偷摸摸、躲在一個隱密的地方,可能在梳化後面,也可能門後或電視櫃後面。這行為證明孩子已長大,開始有私隱的意識,即使其他人看不到,也不想把便便行為曝光,就給孩子他想要的私隱吧!
Photo from MamiDaily
解讀行為5:不停丟、抓、砸東西
如果發生在2歲前,孩子正處於探索周遭環境的階段,好奇心驅使他們藉由丟東西、摔東西的方式來學習,而且覺得很有趣,父母要以明確的態度讓孩子瞭解到,不能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若3至8歲仍愛不停又丟又砸,主要藉此來獲取家長的關心與安慰,或是紓解內心滿腹的不滿與委屈,是一種孩子常見不曉得該如何表達內心情緒的發洩方式。家長應給予等待的空間及時間,讓孩子的情緒冷靜下來,避免命令式口吻說:「不要這麼做」,大道理儘可能地簡單講,同時讓孩子理解任何的行為後果要學會自行承擔。
Photo from MamiDaily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