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疫情下缺乏社交和實體學習 影響幼兒基礎發展怎麼辦?
我育有兩個年幼小朋友,分別現年四歲和兩歲,因為近年疫情關係,跟其他小朋友一樣渡過了非一般的童年。 當成年人已經習慣了外出戴著口罩、社交距離規限、在家工作等,有時候我不禁在想,究竟當下幼兒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和認知是怎樣呢?
Photo from MamiDaily
阻礙幼兒觸覺和心理發展
大量研究指出,初生嬰兒和幼兒是透過他們的聽覺、味覺、視覺、觸覺和嗅覺感官而學會認識和欣賞世界的事物。疫情下受社交距離措施規限和頻繁地使用消毒搓手劑,而且身體接觸不被鼓勵,這些「新常態」限制了孩子伸手嘗試的本能,無疑阻礙了他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觸覺和心理發展。
雖然成年人習慣和明白疫情下戴口罩的需要,但幼兒是要透過聽覺和視覺,並觀察嘴唇的動作來學習語言和詞彙。佩戴口罩以及網上授課限制了孩童與人溝通時視覺和聽覺的感官,雖然網上教學仍能提供一定程度的交流,但始終不可與實體人際互動相提並論,所以家長可能會發現他們難以投入網上學習,語言發展亦可能遲緩了,對於家中獨生的小朋友影響尤其嚴重。
Photo from MamiDaily
培養孩子多方面興趣助言語交流
難怪近年許多家長都表示孩子變得害羞,難以控制個人情緒,缺乏社交技能和主動性,例如抗拒與別人打招呼和嘗試新體驗。雖然我並非育兒專家,但我希望與大家分享一些個人意見:
1.雖然香港的教育體系非常注重學生的學術表現,對於幼稚園學童而言,語言學習更為最著重的部分。但在疫情的特殊情况下,如果小朋友還未準備好便接受語言學習的常規訓練,可能會帶來反效果。我建議家長可嘗試從其他方向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例如體育、音樂、藝術等各樣的體驗式學習,從中孩子可以自然地運用言語作交流,增添趣味之餘,亦提高學習動機和效用。最重要的是令他們走出個人保護網,主動地嘗試與不同人物作互動和交流。
Photo from MamiDaily
社區服務增進體驗和認知
2.很多小學的招生過程都需要進行面試和遞交個人履歷,而學校亦可能偏好在申請者的個人履歷中看到學生有賣旗之類的社區服務經驗,以突顯學生在社區的體驗和認知。 鑑於前陣子疫情嚴峻未能外出,家長在疫情稍為緩和的時候可能會蜂擁去完成這些「任務」以豐富孩子的履歷,可是孩子是能否完全體會到當中的意義?
在帶領孩子作社區服務之前,我建議家長首先讓幼兒明白活動的實際意義,例如參與賣旗籌款活動前,可事先跟他們一起觀看相關視頻,讓他們了解籌款組織的理念、 所籌得的善款項是幫助哪些有需要人仕、 為何這些人士需要社會援助等等,從而建立其同埋心,讓他們了解為社會作出貢獻的真正意義。只要讓幼兒理解前因後果,在活動過程中他們便能夠更真心感受當中用意,而在學校面試時,他們便能自然地分享這些真誠的社區經歷,讓面試官留下深刻印象。
Photo from MamiDaily
今個夏天,我已為學生和自己的孩子製訂了一系列的體驗式課程,希望能將上述觀點結合起來,我亦很期待他們在技能和心態兩方面各有進步,協助他們在學習上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