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胎位不正】一文睇胎位異常6大原因+常見姿勢及影響! 胎兒有機會在預產期前調整正常!

【胎位不正】一文睇胎位異常6大原因+常見姿勢及影響! 胎兒有機會在預產期前調整正常!

產前產後
By ashly.eng on 28 Oct 2021
Digital Editor

許多準媽媽都希望能夠順產,但是順產的條件也要視乎媽媽和BB的健康狀態,其中就包括胎位。正常的胎位(正常位)一般是指胎兒頭朝子宮頸口,呈倒立姿勢,接近95% 的BB能夠以正常胎位分娩。不過BB在肚子裡的姿勢絕對不只一種,加上羊水的助力,胎兒通常在懷孕後期才會固定胎位,媽媽在產前都害怕聽到胎位不正,是否就代表要剖腹產?胎位不正原因為何,又有哪些常見的胎位不正姿勢?今篇就帶大家認識胎位不正6大原因、常見姿勢及影響!


 

 

一般所認定的正常胎位是「頭位」,大多數嬰兒都會以「頭位」分娩。Photo from MamiDaily


正常胎位

一般上懷孕未滿28週的胎兒都會因為體積較小,胎盤內羊水較多,所以胎兒能夠自由漂浮,變換各種睡姿。來到懷孕後期(32至36週),隨著胎兒體積增長,減少可移動的空間,胎兒的位置就會逐漸固定下來。一般所認定的正常胎位是「頭位」,大多數嬰兒都會以「頭位」分娩。屆時胎兒的頭部將會朝向媽媽的子宮頸口,臉部則是面向媽媽背部的枕骨前位,而臀部、雙腳則是朝上(彎曲或交叉),頭部往內微彎,雙臂交叉在胸前,整體呈現倒立姿勢。除此之外的胎位,都會被定義為胎位不正。

正常胎位是胎兒的頭部將會朝向媽媽的子宮頸口,臉部則是面向媽媽背部的枕骨前位,而臀部、雙腳則是朝上(彎曲或交叉),頭部往內微彎,雙臂交叉在胸前,整體呈現倒立姿勢。Photo from MamiDaily


胎位不正原因

母親及胎兒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胎位不正。

  • 產婦有子宮畸形、子宮肌瘤、雙角子宮、子宮內膈膜等問題;
  • 產婦的羊水太多或太少,羊水太多胎兒容易翻轉,太少卻會讓胎兒無法變換位置;
  • 胎盤前置;
  • 有自然分娩經驗的產婦因子宮變大,容易讓寶寶換位;
  • 前一胎如果有胎位不正的情況,下一胎比例變高;
  • 胎兒體型太大或太小,以及懷多胞胎都有機會把子宮撐鬆弛。

產婦的羊水太多或太少,羊水太多胎兒容易翻轉,太少卻會讓胎兒無法變換位置可造成胎位不正。Photo from MamiDaily


常見胎位不正姿勢

 

臀位

「臀位」是較常見的異常胎位,約佔3至4%,與「頭位」正好相反,胎兒會呈現類似坐著的姿勢,臀部朝下面對子宮頸口。根據胎兒的姿勢,「臀位」還可細分為3個類型:

  • 完全式臀位:雙腳彎曲或呈盤腿的姿勢
  • 不完全式臀位:一覺伸直,一腳彎曲
  • 直腿式臀位:雙腳伸直朝上

「臀位」胎兒比起「頭位」胎兒在分娩過程中更容易受傷或缺氧,當嬰兒頭部最後才經過產道時,有機會因產道太小而被卡住,造成缺氧,對嬰兒形成永久性傷害。早產、產婦子宮形狀異常、胎兒有先天缺陷都可能造成「臀位」。

 

橫位

當胎兒在媽媽肚子裡呈現橫躺的姿勢,就是指「橫位」,屆時胎兒的肩膀可能會靠近子宮頸口。當胎兒的胸部及臍帶被產道擠壓,胎兒便無法呼吸,增加缺氧風險。雖然橫位的出現機率極低,但是一旦在待產前胎兒仍然保持打橫姿勢,醫生通常會建議進行剖腹產,避免難產風險。胎兒過重、產婦肥胖,或是曾分娩「橫位」胎兒的產婦都會增加胎位打橫機率。

 

額位、顏面位、枕後位

「額位」、「顏面位」、「枕後位」其實都屬於「頭位」的一種,主要區別在於方向及頭部姿勢彎曲,以致增加生產的困難。「額位」是指胎兒的頭部稍微往後仰,導致額頭對準子宮頸口;「顏面位」的胎兒頭部傾斜程度更大,以致臉部頂在子宮頸口。「枕後位」是指胎兒背部與母親脊柱接近,面向腹部,「枕後位」的胎兒頭部一般是垂直的,因此會需要大的子宮頸口空間。以上幾種胎位都有可能通過嬰兒自身進行矯正,若是沒有,一般會建議進行剖腹產。

 


判斷及改善胎位不正

只要定期產檢,媽媽及醫生都能通過超聲波來了解胎兒的胎位情況。由於在預產期前幾週,胎兒都還有可能改變姿勢,因此針對有胎位不正的產婦,密切的追蹤是絕對需要的。據統計,胎兒以正常胎位出生的機率介於92%至95%,每100位胎兒中可能有3位會在36週時出現胎位不正。即使如此,胎位不正的胎兒依舊有機會在預產期前自然調整正常。

若胎兒在37週後胎位未能調整正常(針對「臀位」),而產婦希望能自然產,醫生可能會建議實施胎兒外轉術(External Cephalic Version,ECV),這是一項利用外部力量,徒手將胎兒翻轉成正胎位的技術,成功率約有半成。胎兒外轉術適合第二胎以上、沒有前壁胎盤、胎兒姿勢屬伸腿臀位式的孕婦。

只要定期產檢,媽媽及醫生都能通過超聲波來了解胎兒的胎位情況。Photo from MamiDaily

 

延伸閱讀: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