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家長常犯錯:「我罰你繼續溫習」 容易把好行為掛上懲罰的污名
Photo from MamiDaily
對孩子懲罰應帶有因果連結,不應單純只為阻嚇
想深一層,作聲的後果是做練習,做練習是做壞事後的懲罰,意識上令孩子覺得做練習是受苦的過程,香橙老師認為這個指示值得斟酌。
偶然香橙老師會收到家長拍檔的求助:「老師,我的兒子回家常看電視,你罰他抄英文生字,看他還敢不敢。」通常我都會婉拒提議。從管教的原則角度看,懲罰應帶有因果連結,不應單純只為阻嚇。
舉幾個例子:功課未做完,因此不能去公園,要額外花時間趕工;晚飯吃不夠,爸媽擔心營養不均衡,於是認為不適宜吃甜品;默書生字未串熟,用抄寫的方法幫助記憶。因果連結有助孩子處事重視邏輯因果,也為後果冠上合理的定性。
Photo from MamiDaily
既然「溫習」有助孩子進步,就不要令行為掛上懲罰的污名
同樣是「抄生字」,前者是苦差,是懲罰,是阻嚇,是負面定性;後者是幫助,能推動成功,是出自養育者的愛,是正面定性。香橙老師管教孩子很在意因果連結,要讓孩子漸漸學會擺事實,講道理。
「小明,你第二次欠功課,小息罰你到教員室門外溫習。」
「小明,你第二次欠功課,小息請帶書本到教員室門外,看看第二頁能否協助你補做功課?」
既然「溫習」有助孩子進步,養育者都期望孩子多做,就不要令行為掛上懲罰的污名:「我罰你小息找我傾談。」、「我罰你把英文書第一課抄三次。」、「我罰你多做幾個練習。」全都令孩子對跟老師談天、練習書寫、做補充練習留下壞印象,每次做也想起「行刑」,成了苦差。
香橙老師小時候很怕吃米飯,也很怕喝某牌子的西梅汁,相信也是曾經面對過「被罰吃飯」、「被迫喝西梅汁」。
對孩子有益的事,務必冠上美名。
延伸閱讀:
【親子教養】小小孩子不肯戴口罩? 腦科學X心理學的4個發指示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