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期】2歲小朋友開始「扭計」說「不要」? 3行為預告反叛期 父母需做好心理準備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大致上會經歷三大反叛階段,即2至3歲、7至10歲,以及青春期。孩子在這些階段都會經歷不同的環境和思想轉變,也源源不絕地接受外界的新資訊,自然會形成更強烈的自我意識,與家長產生思維碰撞,若沒有好好溝通處理,可能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也會影響親子關係,得不償失。以下,先來看看幼兒第一階段的反叛期(terrible twos)會出現哪些行為,父母又該如何應對。
Photo from MamiDaily
1. 對一切事物感到好奇,不聽指令
隨著幼兒的心智逐步發展,他們的大腦能夠接收並處理越來越多的訊息,促使他們在思考、學習、社交和情感上經歷巨大變化,這將有助於他們探索新世界。父母會開始發現幼兒對外界的事物更有探索與學習慾望,比如喜歡到戶外玩耍或是樂於交朋友等。父母也會發現幼兒行為更難以管控,無法安靜待在某一處,稍不注意就會被其他事物吸引目光,嚴重後果可能會導致幼兒受傷或是走失等意外發生。
父母可以這麼做:
父母不應限制幼兒的探索和學習過程,但需要以幼兒的安全和健康為基礎。在幼兒發展階段,父母應多花時間與心思陪伴他們進行各類活動,如簡單的散步便能幫助小朋友探索新世界,熟悉人群。若幼兒有好動傾向,父母可安排適合親自進行的運動,如游泳,踢球等,藉此滿足幼兒的神經系統發展所需。此外,讓孩子進行靜態活動也能培養他們的專注度,如親子閱讀時間、拼圖等都能讓幼兒專心。再者,父母宜培養幼兒「停看聽」的控制行為,比如等紅綠燈、玩123木頭人等都能告知孩子「等待」的意義,多次訓練後,幼兒有望加強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慾望。幼兒的危機意識也可從小培養,父母可與小朋友進行角色扮演,讓他們熟悉各種情境或可能的危險情況。父母也需要從小訓練幼兒多說自己和父母的名字及年齡,以備不時之需。
Photo from MamiDaily
2. 經常說「不」,挑釁父母
因為幼兒已有初步的認知和語言發展,對行為和語言的掌控有所進步,他們會發現自己可做的事越來越多,因此會逐步發展出自主權,也想要親力親為執行某些事,若這時父母總是吩咐小孩執行指令,他們便很可能常把「不」掛在嘴邊。這時期的幼兒會較注重在自我表達上,可能並沒有意識到是在「反抗」父母指令。此外,若家長時常說「不」,幼兒學習並模仿父母語氣的機率便越高。
父母可以這麼做:
幼兒的詞彙量多從周圍習得而來,若是時常說「不」,家長可能需要反思管教方式,檢討自己日常與孩子溝通時是否常用命令口吻吩咐或阻止幼兒的某些行為。家長可多用正面的語句和解釋這麼做的原因來和幼兒溝通,如將「吃飯不可以到處跑」換成「我們可以坐在餐桌前吃飯,更安全」。此外,詢問式的句子能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讓他們得以判斷和做出選擇,如「不可以賴床」可改為「可以提早15分鐘起來嗎?不然會遲到」。此外,讓幼兒自己作出選擇,能令他們更投入於活動中。父母也可以讓孩子體驗選擇的結果,如孩子選擇賴床的後果便是遲到受罰,讓幼兒更早培養起責任感。
Photo from MamiDaily
3. 不分場合鬧脾氣、哭鬧
幼兒來到首個反叛期,情緒會更外露,也就是更為情緒化。由於幼兒的溝通能力和語言知識依舊有限,哭或鬧脾氣是最為直接表達他們不滿的方式。此外,外出時有些孩子情緒化的反應會更為激烈,這是由於父母處理幼兒情緒時態度強硬,可能讓孩子小小的自尊心下不了台,哭鬧情況反而變本加厲。
Photo from MamiDaily
父母可以這麼做:
在家裡設定「冷靜區」,可選擇安靜或較少人打擾,以及家長視線所及之處。父母需要與幼兒溝通,設立清晰的條規,讓他們明白「冷靜區」的作用是讓他們平復情緒,而非懲罰,家長也需要遵守條規,避免在實行時因幼兒哭鬧心軟,影響成效。2至3歲的幼兒冷靜時間可設置在1至2分鐘,家長應該在孩子停止哭鬧後才計算時間,也可在冷靜區放置沙漏或小鬧鐘,順便培養小孩的時間觀念。父母隨時觀察幼兒情緒,當幼兒情緒平復後,可以鼓勵幼兒,並將他們帶離冷靜區繼續未完成的活動。在外時,家長可將哭鬧的孩子帶到安靜或較少人的角落,也可與「冷靜區」取得異曲同工之妙。此外,家長平時應該多和孩子交流,教導他們正確處理情緒和表達自我的方法。
其實,每個孩子的發展階段皆有差別,也受到個性、家庭教育和成長環境影響,某些幼兒可能並不會呈現出明顯的反叛跡象,父母也不應該忽略他們的心智發展,應時常反思及完善管教方式,多關心、陪伴及理解幼兒,讓他們健康成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