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眠習慣】孩子愛攬公仔、摸被角入眠 原因跟媽媽有關
Photo from MamiDaily
三個小孩常見的入眠習慣:
1.攬公仔
孩子最常見是攬公仔或小枕頭進夢鄉,有些會選定一個公仔陪伴,看不見這個公仔就會吵鬧。因為攬着軟棉棉的東西,是一種鬆弛自己的行為,而胸腹是身體最脆弱的部位,攬着公仔讓小朋友感覺很安全。
2.抓着被角
有些孩子喜歡抓着被角、枕頭角或衣物標籤才能入睡, 因為手裏抓着東西,有一種舒服的感覺,產生安全感,便悠然入夢。
3.枕頭圍床
有些寶寶需要在床的四周圍上物品,例如枕頭、軟墊或被子等,才能睡得安寧。床邊圍着東西像建立了堡壘,保護着自己,心靈上感到安全。
Photo from MamiDaily
代替母親的安全感
英國兒科醫生兼心理學家Donald Winnicott指出,寶寶想藉着依附一些物品來獲得安全感,這些東西都是成長的「過渡物」,用以代替母親的角色。對他們來說,攬公仔或是摸被角,就如同躺在媽媽的懷抱般安全。
幼兒學習自行睡覺是成長的必修課,過程中或會感到不安、害怕、憂慮,「過渡物」提供安全感,安撫他們的情緒。其實孩子一路長大,常常遇到不少挑戰或不安,「過渡物」可讓他們平靜,過渡到下一個成長階段。
有趣的是,根據統計發現,很多小朋友相信擁抱着的公仔是有思想和感受,就像有真實的人在陪伴他。
「過渡物」的重要性
- 促進情感發展: 孩子與安撫物建立的情感連結,是他們學習愛與被愛、建立親密關係的初步體驗。
- 培養自我安撫能力: 當孩子學會透過安撫物來平復情緒時,他們便在學習一種重要的生活技能——自我安撫。這有助於他們未來面對壓力和挑戰時,能更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情緒。
- 提升自信心: 能夠獨立入睡或在陌生環境中安撫自己,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我可以」的自信感。
- 記憶與連結: 安撫物往往承載著孩子成長的許多記憶,是他們童年時光的重要見證。
Photo from MamiDaily
自然脫離過渡物
不少人攬着公仔或小被睡覺直至長大成人,家長是否需要為幼兒盡早戒掉此習慣呢?心理學家指孩子不會一直依賴下去,一般在四、五歲左右,會開始減少對過渡物的依賴。六、七歲時甚至會自然脫離過渡物,勇敢獨自面對成長。如果突然把他的過渡物拿走,孩子可能焦慮,變相需要找其他物品或行為去抒緩自己的不安。所以,不用逼迫孩子戒掉過渡物。
即使依賴過渡物的行為一直沒有消退,若不影響日常生活或社交,那麼持續攬着公仔或被仔睡覺,是獲得接納的。英國有研究指出,不少成年人珍惜一直陪伴成長的公仔,因為有助他感到平靜與減壓。
父母可以做的事
- 保持清潔與安全: 定期清洗安撫物,確保其衛生。同時,檢查是否有鬆脫的小零件,避免造成窒息危險。
- 避免過度干預: 在孩子需要安撫物時,不要強行拿走或嘲笑他們的依戀行為。這可能讓孩子感到不被理解和缺乏安全感。
- 逐步引導脫離: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對安撫物的依賴會逐漸減少。父母可以在孩子準備好時,溫和地引導他們減少對安撫物的依賴,例如鼓勵他們在白天將安撫物放在一旁,只在睡覺時使用。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無需強求。
- 提供替代的安撫方式: 除了安撫物,父母也可以透過擁抱、親吻、講故事、輕聲哼唱等方式,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安全感,讓他們知道即使沒有安撫物,父母的愛也始終都在。
Text : 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