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爸爸媽媽濫用物質作獎勵的後果!以玩具作愛孩子指標? 愛是由心發出的!
現今有不少爸爸媽媽為了彌補因上班缺乏對孩子的照顧與關懷,大多選擇以禮物、玩具作補償品,讓自己心裏舒服些。
有些爸爸媽媽則因為疼愛孩子,既有能力,都想把最好的給予孩子,因而「有求必應」,孩子想要些甚麼都會買,甚至逛街時忽發奇想,都會買下一件又一件玩具給他們,好像這就是代表「愛的表現」。
那麼,長期以物質維持的親子關係有甚麼壞影響?
1.買開有鋪癮
當父母不斷以物質填補孩子的心靈需要,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成了習慣後便覆水難收。當他慢慢長大,經過玩具店,叫你買一件又一件玩具,你又能買到多少呢?
Photo from PRESSLOGIC
2.重物質多過重情
有些父母選擇以玩具、物質彌補缺乏的親子時間,間接灌輸孩子物質的重要性、玩具是最好的陪伴等價值觀。
3.等價交換
有些父母在與孩子爭論時,不自然地說出:「如果你唔乖,爸爸媽媽唔買____俾你!」
變相孩子覺得自己的好行為與物質有連帶關係,只要做得好,就有心儀玩具/禮物。長大後,便以好行為作與父母談判的籌碼、交換條件,而非真心想做好。
Photo from PRESSLOGIC
4.不珍惜
當他們不用做些甚麼,已經擁有那麼多玩具、物質供應,又怎會懂得珍惜?
5.脾氣暴躁
當平日家長自動自覺獻貢(禮物/玩具)給小朋友,孩子出街看中的玩具卻不買,他們當然會不知所措,繼而大發脾氣啦!
6.公主病/王子病
父母有求必應的回應、垂手可得的獎賞,漸漸令孩子覺得「人人都要聽我的」。長大後,孩子社交上有機會出現問題,因為別人未必接受這種性格的朋友,容易被討厭,嘲弄為「公主病/王子病」。
Photo from PRESSLOGIC
物質填不飽快樂,用物質堆砌著無限延伸的空洞,是永遠都塞不滿。
父母並非不能買玩具,而是要讓孩子知道這些獎賞是得來不易的,是靠孩子長期的好表現才能獲得,要他們學懂珍惜所擁有的!
千期不要以物質作愛孩子的指標,因為愛是由心發出,是親子緊密的關係、溫馨的家庭生活。
Text: 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