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擔心子女沉迷社交平台怕學壞?父母應否突擊檢查子女手機?
智能手機已成為青少年社交的必需品,他們透過社交平台與同學、朋友聯繫,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然而,方便聯絡的同時,也隱藏着無數風險,難免擔心孩子接觸到不良份子或墮入網絡詐騙,那些危險的「抖X挑戰」,又該如何防範?而最令父母頭痛的是,應否突擊檢查子女手機?
Photo from  MamiDaily
信任比監控更重要?
當家長得知社會上有青少年因「抖X挑戰」而出意外,或被網友欺騙時,出於保護的本能,第一時間便想拿起孩子的手機「突擊檢查」。這種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大家必須認識到,這個舉動可能帶來的長遠負面影響。
對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手機是他們建立自我認同和私隱空間的重要領域。一旦發現父母偷看其聊天記錄,他們會感到被侵犯和不被信任。這種信任的裂痕一旦產生,便極難修補,孩子未來遇到真正困難時,反而更不可能向父母求助。
父母一旦突擊檢查手機,可能令子女催生更強的「隱藏行為」。 監控並不能阻止孩子接觸不良資訊,只會迫使他們變得更「聰明」。他們會學習刪除對話、另開「小帳號」、使用更隱蔽的通訊軟件,將所有行為「地下化」。這使得家長更難掌握真實情況,風險反而更高。此外,家長的最終目的,是把子女培養成一個有能力自我保護和獨立思考的人。持續的監控,等於剝奪了孩子學習自律、管理風險和承擔後果的機會。
Photo from  MamiDaily
如何訂立「家庭手機協議」?
與其在事後監控,不如在事前引導。建立一份清晰、公平、經雙方同意的「家庭手機使用協議」,是目前公認最有效的方法。最佳時機是在給予子女第一部手機時,但任何時候開始都不算太遲。一份有效的協議應包含:
1. 時間與地點的界線
時間: 共同協商每日可使用手機的總時數(例如平日1小時,週末2小時)。
場合: 明確規定「無手機時間」,例如餐桌上、家庭活動時間、做功課期間。
就寢: 這是最重要的一條。堅持手機必須在睡前一小時放回客廳或父母房間充電,絕對不能帶入睡房。這能同時解決睡眠不足和深夜沉迷的問題。
2. 內容與下載的守則
App下載: 協議所有應用程式(特別是社交媒體或遊戲)的下載,均需經父母同意。
帳號透明: 子女的社交平台帳號,父母應作為「朋友」加入(前提是答應只看不干預),或至少知道其帳號名稱。
私隱設定: 與子女一同檢查所有App的私隱設定,確保設定為「私人」,限制陌生人瀏覽。
3. 網絡安全的底線
個人資料: 嚴禁分享全名、住址、學校全名、身份證號碼或穿著校服的清晰照片。
陌生人守則: 嚴禁與未曾在現實中見過的網友會面。
密碼: 父母應持有手機的基本解鎖密碼,作為緊急備用(這需要建立在高度信任的基礎上,並承諾不會隨意使用)。
Photo from  MamiDaily
應對特定危險
現時有不少詐騙和「抖X挑戰」,都可能危機中小學生。面對特定的網絡威脅,家長需要扮演引導者的角色:
與其禁止,不如與他們討論。主動分享一些挑戰失敗或受傷的新聞,問他們:「你覺得拍這條片的人,是勇敢還是愚蠢?」、「為了『呃Like』而冒生命危險,值得嗎?」有時孩子沉迷「XX挑戰」,是為了尋求朋輩認同。家長應多發掘和肯定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如學業、運動、藝術、品德),讓他們無需依賴網絡上的虛擬讚賞。
另一方面,為了防範不良份子與詐騙,家長必須反覆向子女保證:「無論你在網上看到多麼奇怪、可怕,或令你不安的訊息(即使是你自己犯錯在先),只要你第一時間告訴我,我保證不會責罵你,而是會和你一起解決問題。」這個「安全網」至關重要。
平日亦可作情景演練,扮演網友,向子女詢問一些敏感問題(例如:「你住哪裏?」、「發張照片來看看?」),教導他們如何得體地拒絕和封鎖對方。
Photo from  MamiDai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