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一提到做功課就「扭計」?拆解初小生放學後「不肯做功課」的3大原因

【教養】一提到做功課就「扭計」?拆解初小生放學後「不肯做功課」的3大原因

教育路
By Dara on 17 Sep 2025
Deputy Managing Editor
當自己成為父母,才明白父母的喜怒哀樂,以及無私的愛!

書包一扔,遙控一拿,整個人癱在梳化上——這是許多初小學生放學回家的指定動作。隨後一場圍繞「做功課」的拉鋸戰隨即上演。催促、責罵、討價還價,最終往往在筋疲力盡中收場。家長不禁要問:孩子不願做功課是真的懶惰、不聽話嗎?還是這些行為背後,隱藏著其他訊號?

不願做功課|目錄 + 快速連結

讀懂孩子放學後的心聲,比催促功課更重要Photo from MamiDaily

孩子不願做功課

黃太是全職家庭主婦,需照顧兩名分別小一和小三的兒子,每天放學後,兩兒總是不願做功課,「扭計」不肯把功課拿出來,三催四請、打打鬧鬧一番後,兩兄弟終於把功課放在書枱上,卻發呆不動,抄寫詞語的練習拖了兩三小時還未完成,令黃太火氣上升。

孩子放學後不願立即投入功課,通常並非單純的頑皮,而是源於以下幾個深層次的心理及生理需求。家長想解決問題,必先理解原因。

原因一:身心電量耗盡,急需「充電」

成年人工作一天後渴望休息,孩子也一樣。在學校的六至八小時裏,他們需要遵守紀律、專心聽課、處理同儕關係,這對他們小小的身心而言,是一項極大的消耗。放學時,他們的「電量」已處於紅色警戒狀態,大腦和身體都急需一段時間的休息來恢復精力。直接進入做功課模式,等於要求一部快沒電的手機繼續運行高耗能程式,自然會「卡機」甚至「死機」。

 

返學要聽書、默書測驗,放學時難免身心俱疲Photo from MamiDaily

原因二:從「束縛」到「自由」的情感釋放

學校是一個充滿規則和結構的環境。放學回家,是孩子從「受束縛」狀態回歸「自由」狀態的時刻。他們需要一個空間去釋放被壓抑了一天的天性——跑跑跳跳、玩玩玩具、或者僅僅是發呆放空。這種「無所事事」的時間,對他們的情緒調節和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如果回家立即被功課的「新束縛」套上,他們自然會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

原因三:對功課的恐懼與逃避心理

有時候,不願開始僅僅是因為害怕。功課可能太難,孩子擔心自己做不來、怕犯錯、怕被責罵。面對一整天排山倒海的作業,他們會感到不知所從的壓力。與其面對這種挫敗感,不如選擇拖延和逃避,這是兒童常見的心理防衛機制。

 

功課可能太難,令小朋友難以集中Photo from MamiDaily

解決方法

理解了孩子「不能」而非「不為」的原因後,家長可以嘗試以下方法,將功課時間從戰場變為親子合作的時光。

1.設立「黃金緩衝時間」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在孩子回家後,設立一個30至45分鐘的「緩衝區」,期間完全不提功課。讓他們吃點健康的茶點、喝點水,然後自由選擇一項靜態的放鬆活動,如看一會兒課外書、畫畫、玩積木或與家人聊聊天。這段時間能讓他們的身心真正「充電」,為接下來的學習任務做好準備。

2.將「先玩」納入時間表

變「做完功課才能玩」為「玩完再做功課」。讓孩子明白,玩耍不是獎勵,而是每天必需的環節。清晰的時間表(例如:4:30-5:15 休息時間 -> 5:15-6:00 功課時間 -> 6:00後 自由玩樂)能給予孩子掌控感和期待感,減少討價還價的空間。

3.拆解任務,降低「開工」難度

與其說「快去做功課」,不如具體化任務:「我們先用15分鐘完成中文習作,然後休息5分鐘好嗎?」將龐大的功課量分拆成幾個小部分,能大大降低孩子的畏難情緒。家長甚至可以陪伴孩子完成第一項最簡單的任務,幫助他們「開個好頭」,一旦進入狀態,後續便會順暢得多。

4.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確保孩子有一個整潔、安靜的書桌。在他們做功課時,家長也盡量放下手機,可以看看書或處理一些安靜的事務,營造一個「全家都在學習」的氛圍。多稱讚孩子的努力(「你今天很專心!」),而非只看結果的對錯,這能幫助他們建立對學習的正面情感連結。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ext:Mami Editorial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