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魂大法】開學兩星期 子女上學還未「回魂」 簡易四式 輕鬆重返校園節奏
開學兩星期,不少學生仍處於「放假mode」,每天不願起床、做功課,明顯還未「回魂」,靈魂依然停留在暑假的慵懶時光中。這種被稱為「開學症候群」的現象,其實是孩子面對規律與壓力時的正常反應。如何引導孩子切換回「上學mode」呢?
Photo from MamiDaily
家長無需過份焦慮,打罵催促只會適得其反。與其陷入無止境的催促循環,不如嘗試以下四個方法,用耐心和智慧,引導孩子順利從「放假mode」切換回「上學mode」。
第一招:溫和調整作息,建立生理時鐘
孩子在假期時習慣了晚睡晚起,開學後要立即恢復早睡早起,身體自然會抗拒。強硬要求只會令起床變得更痛苦。在開學首一至兩週,嘗試每天將上床時間提早15分鐘,逐步將生理時鐘撥回正軌。
家長亦可試試建立睡前儀式,例如睡前半小時至一小時,停止使用電子產品,可以改為親子共讀、聽柔和音樂或聊聊一天的趣事等靜態活動,讓大腦和身體接收到「準備休息」的訊號,有助提升睡眠質素。
Photo from MamiDaily
第二招:設定功課緩衝,拆解學習壓力
放假時只要完成暑假作業,便處於沒有功課的狀態,到現在每天不停上堂、不停面對各科作業,孩子感到抗拒是人之常情。家長需要幫助他們重新建立做功課的節奏感。放學後,毋須強迫立即做功課,許容「先玩一會」的彈性,即放學回家後有30至45分鐘的休息時間,吃點茶點、玩玩玩具或放空一會,讓緊繃了一天的身心稍作放鬆,之後再開始做功課會更有效率。
此外,將堆積如山的功課,按科目或難度分拆成幾個小部分。每完成一部分,就給予5至10分鐘的小休,讓孩子上廁所、喝水或伸展一下。這種「完成小任務」的模式,能有效減低他們對功課的恐懼感。
Photo from MamiDaily
第三招:同理心溝通,給予正面肯定
面對孩子的拖拉,家長很容易會動氣。但要記住,他們不是故意對抗,而是真的感到疲累和不適應。有效的溝通,是化解矛盾的最好方法。父母可嘗試用「我明白」代替「你應該」,與其責備「點解仲唔起身!」,不如換個說法:「媽媽知道放假放慣咗,要早起身係有啲辛苦,我哋一齊努力好冇?」表達理解,能讓孩子感覺被支持,而非被責罵。
其次,多聚焦學校的趣事,多與孩子聊聊學校的正面事情,例如「今日見到邊個好朋友呀?」、「小息時玩咗啲咩?」、「有冇發生咩得意事?」,引導他們回想校園生活的樂趣,而非只聚焦在功課和早起的痛苦上。
當孩子準時起床或順利完成功課時,不要吝嗇你的讚美。一句「你今日好叻,自己準時起身!」或「你咁快就做完一份功課,好有效率!」,這些肯定能大大增強他們的正面行為。
Photo from MamiDaily
第四招:返學儀式感,迎接新挑戰
儀式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轉換心態。為返學增添一點儀式感,能讓孩子感覺到這是一個全新的、值得期待的開始。例如父母共同準備,一起整理書包、準備第二天要穿的校服、收拾文具等,這個過程能幫助小朋友在心理上為返學作好準備。
還可以共同訂立一些簡單而有趣的新學年目標,例如「今個學期要學識游水」、「要睇十本課外書」等。這些目標能讓子女對新學期有所期盼,更有動力前進。
Photo from MamiDaily
總而言之,面對孩子的「開學症候群」,家長需要的不是焦慮,而是更多的耐心、理解和策略。這段過渡期,既是挑戰,也是與孩子一同成長、建立更良好生活習慣的絕佳時機。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