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和教養】媽媽堅持溫和教養 逐漸發現難以實踐 不打不罵卻令自己內耗 網民指要這樣做!
現代育兒風氣強調溫柔、同理、不打罵,「溫和教養」逐漸成為網絡與社群討論中的正確答案。不少父母為了避免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努力練習理解孩子、接住情緒,期望打造理想中的親子關係。一名媽媽近日在 Reddit 上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經歷,引發不少共鳴。她指出,雖然自己從來不贊成責罵或體罰孩子,但當她嘗試實踐社群極力推崇的「溫和教養」時,卻感受到極大的心理壓力與挫折。
Photo from MamiDaily
逐漸發現難以實踐溫和教養
事主分享,自己從小在一個充滿壓抑與控制的家庭長大。成為母親後,她希望能擺脫上一代的方式,用更有愛、更理解孩子的方式教養下一代。
然而,隨著孩子漸漸長大,行為和思維越來越複雜,她卻發現自己難以掌握所謂『溫柔而有界線』的表達方式,也很難真正平靜地接住孩子的情緒反應。她坦承,溫和教養對她來說就像一種理想化的語言,充滿距離感,實踐起來困難重重,也讓她不時陷入「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的自我懷疑與內耗。
Photo from MamiDaily
過度放大孩子情緒反失去界線
在事主的分享中提到,當身邊缺乏認同此種方式的支持系統,或家中有多名年幼孩子時,要長期實踐溫和教養其實相當吃力。她形容自己常常強迫自己不能大聲、不能生氣,無論孩子多情緒化,都必須努力「理解」與「同理」。
但久而久之,她開始懷疑:難道孩子所有的情緒都需要被「認可」嗎?她認為,某些孩子的反應雖然值得理解與同情,但若每一個情緒都被過度放大,反而可能讓孩子失去對「界線」與「情緒調節」的認知。
Photo from MamiDaily
找到合適的教養方法
在親身摸索後,事主最終找到對她而言較為可行的教養方式——權威型教養與蒙特梭利原則。她指出,這兩種方式都強調尊重孩子的個性與選擇,但同時不放棄清晰的規則與界線,對她來說更容易實踐,也減少了情緒壓力。
她也補充,其實不少研究都支持權威型教養與蒙特梭利對孩子的正面影響,甚至有研究顯示,這些方法相較於溫和教養,對父母而言心理負擔更小,也更容易持續。
Photo from 《你好再見媽媽》劇照
育兒方式不可能一體適用
事主最後表示,網絡上經常將教養方式簡化成「非溫和即傷害」的二元對立,彷彿不用溫和教養就是壞父母。但實際上,每個家庭背景、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同,育兒方式不可能一體適用。
她鼓勵其他父母勇敢探索各種有實證支持的教養方式,從中找出真正適合自己與孩子的平衡點。畢竟,父母也是人,也需要喘息、被理解,而不是只為了達到「正確教養」的標準,把自己壓垮。
Photo from MamiDaily
網民指出溫和教養的現況問題
不少網民也在留言中指出,現在有些父母在實踐溫和教養時,太過依賴套公式的對話,例如「你是不是感到失望」、「我們要有溫柔的手」,講得很到位,卻缺乏實際的引導與界線建立。一位網友就直言:「有些孩子在外頭亂跑亂叫,父母還站在原地說『你現在是不是有點激動』,講完也沒下文,根本沒有在教。」
也有人指出,許多失敗的案例,其實是因為忽略了孩子的年齡發展。像兩歲幼兒根本聽不懂抽象概念,這時一味講道理、講感受,只會讓他們更混亂。他們需要的是行為示範、簡單清楚的反應,而不是一連串大人的語言邏輯。
不過也有網友認為,溫和教養與權威教養其實核心類似,都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建立界線。一位家長分享:「我原本以為自己在用溫和教養,後來才發現,其實那是權威教養。關鍵不在於你用什麼名詞,而是你有沒有真正在教孩子,也有照顧到自己。」
延伸閲讀:
延伸閲讀:
Text:Mami Editorial
Source:Red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