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討好人格】孩子乖巧懂事 可能是在壓抑自我討好父母?6個特徵分辨 專家警告:或影響心理健康

【討好人格】孩子乖巧懂事 可能是在壓抑自我討好父母?6個特徵分辨 專家警告:或影響心理健康

家庭關係
By peiyee on 23 Jul 2025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孩子懂事聽話、彬彬有禮,總是主動幫忙、不惹麻煩,乍看之下是每位家長夢寐以求的理想模樣——但當這種「好」表現來得過於極端,背後可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心理危機。心理學家提醒,若孩子總是壓抑自己、過度遷就他人,他們可能已經發展出「討好型人格」(people-pleasing),長遠下來不僅會影響自信心,還可能導致焦慮、抑鬱,甚至進入人際關係困境。

討好型人格 | 目錄 + 快速連結

若孩子總是壓抑自己、過度遷就他人,他們可能已經發展出「討好型人格」(people-pleasing)Photo from MamiDaily

「討好型人格」對孩子的影響

家庭治療師 Nina Westbrook 指出,當孩子經常把別人的感受擺在自己之前,他們會逐漸失去對個人需求與情緒的覺察,並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是否能讓別人滿意之上。

她表示:「這種習慣會削弱孩子的自信,也讓他們長大後更難拒絕別人或替自己發聲。若這樣的模式延續,孩子日後更容易感到焦慮、情緒倦怠,甚至在人際關係中經歷挫折。」

更嚴重的是,這些孩子容易成為被操控的對象,因為他們習慣用「討好」換取認同,而缺乏判斷、表達和保護自我的能力。

當孩子經常把別人的感受擺在自己之前,他們會逐漸失去對個人需求與情緒的覺察,並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是否能讓別人滿意之上Photo from MamiDaily

長期討好可能帶來的心理風險

NYU Langone 醫療中心的心理學家 Joseph Laino 博士指出,長期討好他人的孩子往往會出現以下問題:自我價值感低落、身份認同模糊,以及難以設立健康的人際界線。他們依賴外在認可來確認自我價值,這會導致長期的壓力、不安與對他人失望的恐懼。

當孩子長時間壓抑自己的需求與想法,可能會導致情緒疲憊、委屈感累積,最終增加罹患抑鬱症的風險。長大後,他們可能會更難堅持立場,容易捲入一面倒或不健康的關係,將別人的需求擺在首位,卻忽略了自己的情緒與幸福。

當孩子長時間壓抑自己的需求與想法,可能會導致情緒疲憊、委屈感累積,最終增加罹患抑鬱症的風險Photo from MamiDaily

6個「討好型人格」的常見徵兆

禮貌與體貼本來是父母希望孩子培養的正向特質,但討好型人格的出發點,往往是源自對失去他人認同的恐懼與不安。Laino 博士說,孩子可能會為了取悅別人、獲得肯定,而不自覺地忽略自身的需求。

以下是家長可以留意的六項行為特徵:

1.經常道歉,即使沒有做錯事

孩子可能會因微不足道的事情頻繁說「對不起」,即使明知自己沒有錯也會習慣性地道歉。

2.反覆尋求肯定

常問「這樣可以嗎?」「我有做對嗎?」「你是不是在生氣?」顯示他們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

3.難以說「不」

即使是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敢拒絕,擔心讓人失望或造成不快。

4.為了迎合別人而壓抑興趣

例如假裝喜歡某種音樂或活動,只是因為想融入同儕或讓他人開心。

5.極力迴避衝突

這類孩子往往害怕意見不合,寧可壓下不滿,也不敢表達不同的想法。

6.難以設立界線,容易承擔過多責任

因害怕讓他人失望,即使自己已經筋疲力盡,仍不敢拒絕請求。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行為並不只是單純的善良,而是孩子犧牲自我、壓抑需求,只為討好他人,無論對方是父母、老師還是同儕。

這些行為並不只是單純的善良,而是孩子犧牲自我、壓抑需求,只為討好他人Photo from 《壞媽媽》劇照

為何孩子會變得「太懂事」?

討好型人格沒有單一成因,但專家指出,孩子的成長環境與教養方式是關鍵因素。有些孩子生活在高度要求完美的環境,例如資優班或競技運動隊,當他們發現難以達成外界期望時,可能轉而追求用討好他人的方式,來獲得肯定與歸屬感。

另外,若孩子從小處於不穩定或情緒緊張的家庭,可能會將壓抑自我視為「求生本能」。尤其是所謂的「親職化」孩子——父母將孩子當成情緒依靠,讓他們習慣先滿足他人需求,久而久之也習慣忽略自己的感受。

 

討好型行為可能與家庭情感傳承有關

Westbrook 指出:「孩子有時會誤以為,只有當自己表現得『乖』,才值得被愛。他們以為只要安靜、幫忙、不添麻煩,家人就會開心。但這樣的信念,若沒被修正,很可能一路延伸至成年。」

此外,討好型行為也可能與家庭的情感傳承有關。雖然討好型人格沒有基因根源,但研究發現,個性的「宜人性」與遺傳因素有一定關聯,而童年創傷也可能對孩子的情緒反應產生長遠影響。某些孩子天生較敏感,對他人情緒反應特別強烈,更容易走向自我壓抑的討好模式。

個性的「宜人性」與遺傳因素有一定關聯,而童年創傷也可能對孩子的情緒反應產生長遠影響Photo from 《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

如何幫助孩子走出討好型行為?

如果你發現孩子出現上述徵兆,家長可透過以下方法協助他們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認同與界線:

1.鼓勵他們表達真實感受,不論是喜歡、討厭、開心或失望

2.接納他們說「不」的權利,讓他們知道拒絕不代表不被愛

3.強調內在價值,讓孩子了解他們不需要靠表現「乖巧」才值得被認可

4.培養判斷力與自主性,而不只是服從與迎合

 

延伸閲讀:

延伸閲讀:

Text:Mami Editorial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