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HD專題】為何小朋友在幼稚園未見異常 升小學才發現患ADHD?醫生親解
2023/24學年,於公營普通中小學就讀而被識別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人數已超過 64,200人1,而ADHD是SEN的主要類別之一。據估算,本港兒童及青少年的ADHD患病率約為 6.4%2。有機構曾指出,實際在公營醫療系統確診及接受治療的比例,可能遠低於按此患病率估算的總數3。針對家長們對ADHD的症狀、確診年紀等迷思,今次邀請到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正平深入探討ADHD的核心議題,為家長提供清晰、可靠的專業資訊與支持。
Photo from MamiDaily
ADHD 3大核心特徵
許多家長都有類似的困惑:「我的孩子在幼兒園時表現尚可,或許只是比較活躍,但升上小學後,老師卻懷疑他是ADHD患者。為何之前未有明顯病徵,到了小學階段才被發現?」
事實上,ADHD的核心特徵主要體現在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與衝動控制困難三個方面:
1. 專注力不足
可能表現為容易分心、執行課業拖延、經常遺失物品(如忘帶作業、遺失文具)、聽從指示有困難(尤其是較長或多步驟的指示)、組織能力薄弱(例如書包混亂、不懂安排時間)。
2. 過度活躍
可能表現為在座位上不停扭動、經常擅自離座(例如課堂中四處走動)、言語過多、難以安靜地玩耍或參與活動。
3. 衝動控制困難
可能表現為未經思考即行動或說話、難以耐心排隊等候、經常打斷或介入他人的對話或遊戲。
Photo from MamiDaily
升上小學才被發現原因
雖然ADHD是一種自幼存在的的神經發展障礙,其典型病徵通常在兒童早期(約3至6歲)便開始顯現。然而,為何往往要到小學階段才被明確「發現」?張醫生指出,主要原因在於小學的環境相較於幼稚園,對兒童的自我控制、專注力與組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結構化要求提高
需要更長時間安坐於課室聽講、遵守更複雜的課堂規則、獨立完成課業。這些對專注力及衝動控制能力構成更大挑戰,使得ADHD的相關困難更易暴露。
2. 學業壓力增加
應對功課、溫習、測驗考試需要更強的組織、計劃與執行能力。
3. 社交互動更複雜
同伴互動要求更高的衝動控制、輪流與合作技巧。
Photo from MamiDaily
分辨太過活潑和ADHD
部分家長可能會認為:「他年幼時只是比較『麻煩』,有些行為類似『Trouble Two』(兩歲反叛期)的反抗,或者是否男孩天生較為活躍?」誠然,ADHD的部分早期徵狀,例如情緒控制能力較弱、偶發的反抗行為、精力旺盛,確實容易與一般兒童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短暫問題相混淆。關鍵的區別在於,ADHD的徵狀具有持續性(非偶發)、普遍性(在不同場合,如家庭、學校均會出現),並且顯著影響到兒童的學習、社交或日常生活功能。若僅是間歇出現,或只在特定情境下發生,則未必是ADHD。
資料來源參考:
1: 根據立法會文件(如 CB(4)246/2024(05)號文件)及相關新聞報道(如 Parents Daily, 新報人)引述教育局於2024年公佈的2023/24學年數據。
2: 綜合多項研究及機構(如香港大學醫學院2018年研究、Let's Talk ADHD、ADHD Foundation)引述的香港兒童及青少年ADHD患病率估算。
3: 參考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香港)協會(ADHD HK)提交立法會的文件(如就縮短輪候時間建議書)中,比較按患病率推算的患者數目與醫管局確診治療人數之間的差距。實際差距數字可能隨時間及統計口徑變化。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