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耍賴】4歲女愛做家務 突然態度大變拒絕再做 媽媽費解 遇到幼兒反叛期點算好?
有的孩子是父母的小棉襖,從小就會幫忙做家務,積極參與家裏的各種事物,總是表現得很樂於助人。但若是有一天這個貼心的小棉襖突然就不想幫忙了,還會開始用各種利用推辭和耍賴,這巨大的轉變可能會讓父母措手不及不知道問題出現在哪裏。近日,就有一位媽媽在reddit上分享了她4歲女兒的故事,女兒曾經樂於幫忙,現在卻經常拒絕,每次叫她做事情女兒就會開始耍賴,這個轉變讓媽媽既生氣又恐慌,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應對。
Photo from Mami Daily
女兒的態度突然有很大的轉變
這位媽媽發文表示,女兒過去總是非常積極地參與家務,不論是擺放餐具、掃地,還是整理自己的物品,總是開心地幫忙,讓媽媽感到很欣慰。然而,這一切從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在進入學校之後,女兒對家務的態度開始變得抗拒。
在學校無視老師 拒絕收拾
媽媽回憶說,從去年秋天開始,女兒在學校裡經常無視老師的指令,當老師要求她收拾東西時,她要麼裝作沒聽見,要麼乾脆說:「我不想。」有時,她甚至會回嘴說:「你來做!」每當老師威脅說如果不整理,就不能享受某些特權,甚至可能會被單獨留下時,女兒又會委屈哭鬧表達不滿,這讓媽媽很困惑。
Photo from Mami Daily
在家裏也同樣抗拒父母
這種態度很快也延伸到了家裡,原本簡單的請求,如「去穿鞋子」或者「幫忙擺碗筷」,女兒現在總是抗拒,儘管她一開始表現得滿有興趣,但最終總是找藉口推辭。
Photo from Mami Daily
答應了的事反悔不想做
有一次,媽媽讓女兒幫忙擺放湯匙,女兒一開始愉快地答應了,但她卻拿著湯匙跑進了另一個房間,隨後又說:「我不想了,我太累了!」更讓媽媽生氣的是,女兒握湯匙的姿勢看起來像隨時會把湯匙掉到地上。媽媽忍不住大聲斥責她:「你剛剛明明自己拿的,現在就該把它放到桌子上,不要亂丟!這樣很沒禮貌!」雖然最終女兒還是勉強完成了任務,但媽媽卻為自己必須大聲斥責才讓她行動而感到失望又厭惡。
Photo from Mami Daily
媽媽無奈又困惑
面對女兒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媽媽既感到無奈又困惑。她不禁開始思考,這是否是4歲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還是她自己在教育上的方法出了問題。她希望能找到一些方法,引導女兒恢復到以往積極參與家務的態度,不想讓這種情況持續下去。
Photo from Mami Daily
網民的看法
許多網民看了這位媽媽的分享後,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這個年齡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主見,會覺得自己能做決定」、「我的兒子也是這樣,我告訴他,要麼他自己做,要麼我幫他做。通常是收拾玩具,我會牽著他的手一起收拾,這樣大多數情況下有效。」、「不要問孩子要不要做,而是直接跟孩子說我們要做」、「少問他們,給他們選擇;不要問孩子想不想幫忙,而是讓他選擇要幫忙做A還是B」。
幼兒反叛期:不聽指令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反叛期,第一個反叛期大約在2至4歲時出現,因此坊間常有Trouble 2(麻煩的兩歲)、Terrible 3(可怕的三歲)和Horrible 4(恐怖的四歲)之說。
隨著幼兒的心智逐步發展,他們的大腦能夠接收並處理越來越多的訊息,促使他們在思考、學習、社交和情感上經歷巨大變化。加上已有初步的認知和語言發展,會發現自己可做的事越來越多,因此會逐步發展出自主權,便很可能常把「不」掛在嘴邊。父母也會發現幼兒行為更難以管控。此時,家長可能需要反思管教方式,檢討自己日常與孩子溝通時是否常用命令口吻吩咐或阻止幼兒的某些行為。家長可多用正面的語句和解釋這麼做的原因來和幼兒溝通,如將「吃飯不可以到處跑」換成「我們可以坐在餐桌前吃飯,更安全」。此外,詢問式的句子能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讓他們得以判斷和做出選擇,如「不可以賴床」可改為「可以提早15分鐘起來嗎?不然會遲到」。此外,讓幼兒自己作出選擇,能令他們更投入於活動中。父母也可以讓孩子體驗選擇的結果,如孩子選擇賴床的後果便是遲到受罰,讓幼兒更早培養起責任感。
延伸閲讀:
延伸閲讀:
Text:Mami Editorial
Source:Red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