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教育】我迷失在雙11這場血拼中?探索購物快感與理智的平衡
被各商家視為全年最重要戰場之一的「雙十一」(11月11日)又將來臨,商場裡、車站內、社交媒體上鋪天蓋地展示著不同商鋪的購物優惠廣告。購物方式亦衍生出林林種種的形態,其中一種主流形式便是網購。你所需要的就只是輕輕一按,然後付款,想要的物品就能夠在短時間內送到手上。然而,這種消費行為背後的心理模式,其實很值得我們深思。根據2022年一項全球消費行為調查,近70%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曾經有過衝動購物經驗,而接近50%的衝動消費是受到網購平台的推廣和折扣影響。數據不但反映出推廣折扣具有強烈而直接的影響力,同時亦揭露了消費者在即時滿足方面,似乎也有強烈的需求。
Photo from 香港家庭福利會
購物背來帶來的滿足感和快感,其實是源於腦內的多巴胺的釋放,令我們在情緒上得到短暫而強烈的歡愉,這也是為甚麼我們在買東西當下會感到快樂;但當快感離去,理性回來的時候,我們便可能需要面對「購物懊悔」所帶來的現實,開始感到物品未必符合心中期望,或覺得物品好像缺乏實際用途,因而對購物行為感到後悔。因此,理財不單止學懂如何分配資源,更重要的是學會管理內心的慾望和控制一時的快感。改變心態是理財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要從根源關注自己的理財態度,理財行為也自然就會得到改善。
消費的抉擇:即時與延遲的快樂
要有效管理內心的慾望,首先我們可以從兩個心理學概念「即時滿足(Instant Gratification)」以及「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中開始理解。「即時滿足」指的是我們傾向於選擇能夠帶來即時快樂的行為,而忽視長期可能帶來的更大好處。相反,「延遲滿足」則指願意放棄眼前的短期快感,為長期利益作等待。
例如曾在1960年代出現過的經典「棉花糖實驗」,實驗請來一群小朋友參與,而每個小朋友都被單獨安排在房間內,並且在他們面前放一粒棉花糖。實驗讓小朋友作出選擇:第一個選項可以即時吃掉棉花糖,第二個選項則需要等待實驗工作人員回來後才吃棉花糖,但就能額外獲得多一粒棉花糖。結果及期後的跟進實驗顯示,能夠等待的小朋友,將來在學業、工作及財務上都表現得更理想,因為他們具備了延遲滿足的能力。
這個實驗充分證明延遲滿足對長遠成功的重要性,道理在理財上亦同樣適用。當你願意管理內心的慾望,延遲短期想要滿足自己的衝動,便能有更大機會達成長期財務目標。短期滿足固然吸引,但在可控的短期滿足下,也別忘了長遠的財務穩定可以為你帶來更持久和深層次的快樂。
Photo from 香港家庭福利會
心態改變,自然理財
正如前文所說,理財的成功關鍵是改變內心的態度。在心理學上,原來改變說話的字眼,對改變態度也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忍住唔買」這種偏向負面的字眼,會令我們內心感到難受和抗拒;反觀「我無需要」這種以事實作陳述的字眼,卻能令自己有主導的感覺,知道就算沒有消費,也不會令我感到難過。情況就如一個男生不會因為自己在折扣優惠時買不到女性用品而感到「蝕底」。當我們開始管理即時滿足的衝動,理財行為自然會得到改善。以下提供兩個具體方法,希望能幫助你透過改變心態來達成理財目標:
(一)理解消費慾望:有限理性與情緒影響
人在購物過程中,決策能力會受到時間、信息量以及心理因素限制,加上情緒的影響,因而並不能夠做到完全理性。這也是為甚麼當壓力大或者情緒低落時,衝動購物的念頭便很容易竄出,成為即時發洩情緒的方法。要重新主導消費,不外乎就是在購物前進行反思,分辨「即時和延遲」的分別,例如想想如果將物品先放置購物車,延遲三日再重新檢視是否購買,不但有助看清物品是否真的想要,亦能為日後可能需要的支出騰出空間。每次消費前給自己一點「時差」比對利弊,理性決策的機會就會相對大大地提高,從而得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想要」和「需要」。
(二)尋找非物質快樂來源
生活中並不單從消費獲得快樂,很多非物質活動能提供更加持久的滿足感、快感和成就感,例如參加興趣班、健身、與家人朋友相處等。坊間也有不少的研究顯示,人類的長期幸福感更多源自於社交、健康與個人成就。反轉來說,當生活中找到其他快樂來源,消費慾望自然會減少,換句話說,就不再是要「忍手」,而是「無需要」了。
Photo from 香港家庭福利會
理財的根本在於心態上的轉變,絕對不要看輕任何一個微細的改變。萬事都是由一小步出發,了解真正需求、認同及尋找自我價值,相信自己並理解自己,理財習慣自然會改變。請謹記,控制消費和自律的重點並不是限制自己,而是令學會平衡內心需要。理財,從來都是由心出發。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ext & Photos:香港家庭福利會 理財教育中心 認可理財社工 鮑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