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兒】爸爸育兒注意!愛子女並不代表懂得教養!作為父親容易犯的6個錯誤
在這個時代,絕大多數爸爸都深愛着自己的子女,願意為他們付出一切。然而,「愛」與「懂得如何教養」之間,有時還隔著一段距離。這篇文章並非要苛責,而是希望溫馨地提醒,並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每位好爸爸,都能避開常見的育兒「雷區」,成為孩子眼中、伴侶心中真正的「神隊友」。
Photo from 《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劇照
1.忌:認為「做家務是女生的事」
受傳統「男主外、女主內」觀念影響,一些爸爸會無意識地迴避家務,或在玩樂時強化性別定型,例如男孩玩車、女孩玩娃娃等。這會讓孩子,特別是女兒,從小就認為男女的能力和責任是不平等的。爸爸應成為孩子的榜樣,積極參與煮飯、洗衣、打掃等所有家務,讓子女親眼看見「家是大家共同維持的」。在遊戲中,更要放下性別的框架,大方地陪女兒玩「煮飯仔」、為洋娃娃打扮。當孩子看到爸爸既能修理電器,也能溫柔地梳理頭髮時,他們心中「平等」與「尊重」的種子才會真正發芽。
2.忌:習慣性地說「去問媽媽!」
小朋友事事好奇,天天都有「十萬個為甚麼?」,當被問到不懂或感到不耐煩的問題時,許多爸爸會下意識地將問題拋給媽媽,「去問媽媽吧!」、「去找媽媽」。這個簡單的動作,卻傳遞了一個信息:媽媽才是育兒的「總司令」,爸爸只是「後備兵」。
當遇到無法回答的問題時,這正是絕佳的親子學習機會。對孩子說:「嘩,這個問題問得真好,爸爸也不知道呢!不如我們一起上網找答案/去圖書館查書好嗎?」這個過程不僅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更能示範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讓他感受到你和他站在同一陣線。
Photo from 《速命道》劇照
3.忌:不承擔育兒責任
女人不是誕下孩子後,一天便能學會如何做母親。媽媽要學習,爸爸也應該要如此!但不少爸爸認為換尿片、餵奶、哄睡主要是媽媽的責任,自己只是在旁協助,這種心態會讓父親錯過建立早期依附關係的關鍵時期。爸爸應主動去學習和實踐,在小朋友還年幼時,不要錯過換尿片、沖奶或抱孩子的機會,這些照顧工作是建立深厚情感連結的基石。做得越多,就越熟練、越有信心,孩子也會因此對你產生更強的依賴和信任。
4. 忌:當週末父親
雖然香港有不少雙職家庭,但傳統角色仍視爸爸為經濟支柱,負責上班賺錢。經過漫長的一天後,回到屋企很多時都沒剩幾多精力盡父親的責任。因此將親子互動的期望完全寄託在週末,這會讓孩子感覺,爸爸只是假日的「玩伴」,而非日常生活的參與者。
質比量更重要,小朋友的成長過程眨下眼就過了,即使平日工作再累,回家後也堅持創造一些高質量的「微小時光」。放下手機,一個專注的擁抱、認真地聽他說說學校的趣事、唸一個5分鐘的睡前故事——這些微小但持續的連結,遠比週末一次盛大的出遊更能給予孩子歸屬感。
Photo from Mamidaily
5.忌:不參與「母女」活動
有女兒的爸爸,認為陪女兒逛街買衣服、去興趣班是媽媽的事,自己不擅長甚至感到尷尬,因而缺席。別讓自己成為家庭的「局外人」。 無論是去游泳池、逛超市還是參加學校活動,都應積極參與。這些不僅是陪伴孩子的機會,更是了解他們生活細節的途徑——女兒的鞋子穿多大碼?她最近迷上了哪個卡通人物?當你對這些細節瞭如指掌時,你才真正成為了她生活的核心部分。
6.忌:不處理女兒「嫁給你」的建議
在女兒3歲至6歲之間,她會想跟爸爸結婚,想嫁給爸爸。這件事其實很正常,小朋友未懂甚麼是結婚,只是想表達自己對父親的愛意。面對這種情況,爸爸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要含糊地回應,同時不要因尷尬而疏遠女兒。首先要明白,這是她表達極致愛意的健康方式,這是好事!父親應該溫柔而堅定地回應,例如:「謝謝你這麼愛爸爸,這讓爸爸好開心!不過,結婚是長大後和自己最喜歡的男生做的事,就像爸爸和媽媽一樣。你將來一定會找到一個你很愛、也很愛你的王子!」這樣既能肯定她的愛,又能溫和地向她解釋家庭角色和社會觀念,引導她建立正確的意識。
Photo from MamiDaily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