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MamiDaily 親子日常 app
【寄養家庭】寄養家庭電影上映一度成熱話 熱潮後再被忽略?社會認識不足 寄養家長昐增加宣傳

【寄養家庭】寄養家庭電影上映一度成熱話 熱潮後再被忽略?社會認識不足 寄養家長昐增加宣傳

mami熱話
By Fanny Hung on 09 May 2023
Senior Editor

早前一套以寄養家庭為題材的電影上映,引起不少人的討論,才發現大眾原來對「寄養家庭」不太熟悉,包括申請程序、家居要求等等,同時香港對寄養家庭的服務需求極大。有寄養家長表示,希望政府和有提供支援的社福機構能增加宣傳,令更多有心人了解服務,推動他們成為寄養家庭的一份子,為社會作出貢獻。

阿敏說兒子天天對寄養小朋友,感受沒有那麼深。Photo from MamiDaily

要衡量家中情況

從事社會服務多年的社工媽媽阿敏,育有一名唸高小的兒子天天。多年前她已想成為寄養家庭的家長,貢獻社會,也有去社署聽相關的講座。後來經歷丈夫生病到離世,這個埋藏在內心的種子再度浮現,「丈夫離世後一個月已重新apply(因家中有多一個空房),然後再進入程序,包括聽講座、家訪等等,足足用了半年等時間,才在今年(2023年)年初成為寄養家庭,於2月時第一次接待一名青年人。」

寄養家庭服務分長期寄養和緊急寄養,前者可能以半年時間為起跳,後者則顧名思義,因小朋友家中發生突發情況,需要即時為他們提供暫居之所。阿敏考慮到家中情況後,決定做替假家長,屬長期寄養類別,當長期寄養家長因事需要放假,寄養小朋友便會由替假家長接手照顧,在長假期便特別有需求,而社署會早在半個月甚至1個月前通知。「初時是申請做緊急家長,但後來發現有替假家長,對自己而言可能會更適合,一來緊急的話壓力會再大一點,二來也想感受一下,是否適合做長期寄養。」阿敏提醒申請時要衡量自己的家庭狀況,例如可受壓的程度、想照顧邊類小朋友,「現在我的環境不適合照顧要高度集中陪伴的小朋友,接待7至12歲內的小朋友便較為理想。」

阿敏所住屋苑的遊樂場,便曾帶其中一名較年幼的小朋友來「放電」。Photo from MamiDaily

質疑申請時間太長

但在申請的過程中,也有事情令阿敏感到疑惑,就是整個申請時間很長,以阿敏自己為例,由申請到成功用了半年時間,她坦言「既然那麼需要寄養家庭服務,為何process(過程)要那麼長,我覺得不需要那麼耐,但社署解釋不是所有寄養家庭是那麼正常、動機那麼好,所以要花時間去調查,例如需要花3個月時間在警署查申請家庭的file(檔案),這個最花時間。」而阿敏第一次接待的青年人是15歲半,基於各種原因超出當初設定,但她說本身自己家庭彈性大,房間也早已預備,故接受了社署的安排。

阿敏為寄養小朋友提供獨立房間,環境相當舒適。Photo from MamiDaily

與真實生活有落差

阿敏回憶該名青年人只住2日1夜,但給予他很大的自由度,可以隨時打機之類,暫住過後更和兒子維持友誼,經常相約線上打機。但後來發生了一件事,令阿敏作出反思。「有一天青年人WhatsApp兒子,話長期寄養姨姨去故宮博物館,他不想去,問可否來他家打機(寄養條例規定,大人不在家,小朋友也不可以留家)。」阿敏當時的反應是青年人本身的寄養姨姨沒有問題便可,程序上也有和社署姑娘報告,但對方卻說其實不是太合適,不過指引沒有說得很清楚在寄養結束後不可保持聯絡,但程序上長期寄養姨姨好像負少了照顧責任。

雖然青年人當天真的有去阿敏家,過後卻慢慢和阿敏兒子疏遠。作為社工出身的她,也道出了擔心:「後來輾轉得知青年人的長期寄養姨姨是很傳統式的教養,某次他和兒子打機時,喇叭竟傳來寄養家長咆哮式的責罵聲,令我很驚訝。」阿敏坦言他們家的環境相當好,入住的小朋友有獨立房間,又會對他們有足夠的尊重,無疑當中落差相當大。「我自己隱隱也會有擔心,但這些事情我控制不到,因為這是他一世人要面對的功課,未來的路會很不容易(一到18歲便沒有資助)。青年人也提到入到大學就住宿舍,但他也自知入不到大學,希望他將來可以克服到(困難環境)。」

兒子天天曾經歷寄養小朋友拆散他的玩具,之後唯有自己重新砌回。Photo from MamiDaily

「這就是生活」的淡然

該青年人的遭遇也可能是很多寄養小朋友的同樣經歷,很多人難免會起了惻隱之心,但阿敏說之前做社工的經驗,令她早已學會如何調節與不同人的關係。「到了做寄養家長,心中已很清晰,在寄養的時間會盡量愛和照顧他們,但不會過於泛濫。有種淡然,而這也是彼此生活的一部份,雖然心中有熱血,但不是激情,是細水長流。」她也樂於在網上社交平台分享她做寄養家長的經歷,「收到其他家庭留言說有興趣,本身自己都想推動這件事,於是盡自己的綿力在Social media上推動,沒有想過真的有好幾個家庭申請並進入程序。」

阿敏說其實社會有很多有心人,希望政府能多宣傳寄養家庭服務。Photo from MamiDaily

政府宣傳力度不足

阿敏提到正因自己申請做寄養家庭夠主動,才發現政府和相關機構的宣傳很不足,甚至可有可無,而社福機構宣傳不夠積極、社署申請過程太長和太著重程序,也會不知不覺流失了一些有心人。「有些人未必會夠主動會找資訊,也有人不知道原來可以打電話到社署預約聽講座,以致在公眾場合很少見到宣傳,其實社會都不乏有心人。如果能讓人在公眾環境見到相關海報、表格、QR Code等等,已經是向前行進了一步。」

但寄養家長生涯總會暫告一段落,阿敏說丈夫過身後想搬細屋(之前租大屋是想給丈夫養病),現在只有她一個人負擔家庭支出,也想節省開支,故之後便不再有空間接待寄養小朋友了。另外,阿敏的社交媒體專頁「社工爸媽自家教手記」不時會分享其作為寄養父母的心路歷程,有興趣人士不妨可參考一 下。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ext:Mami Editorial

 

【隨時隨地接收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 立即下載 MamiDaily 親子日常APP

🤱🏻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mamidaily.hk

🔔 訂閱 MamiDaily 親子日常 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