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胎支援】未夠24周流產胎當醫療廢物? 父母內疚感重? 政府有流產胎火化設施 社福機構供支援
婦女由成功懷孕的一刻,心情既開心又複雜,因為十月懷胎非易事,而身邊另一伴對老婆懷孕感到緊張是人之常情。但是,肚內寶寶很多時會因為不明原因停止發育,當刻對夫婦來說是難以接受甚至自責。對於失去寶寶的父母,香港又有哪些支援可協助他們紓緩情緒、協助處理寶寶身後事?
Photo from MamiDaily
失胎原因不明
根據衞生署的資料,2018至2020年每年近15,000宗流產個案。以往香港社會對失胎話題比較迴避,而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去年就曾進行調查,了解受訪者對失胎的態度和認知,發現市民對失胎認知不足,容易將事件歸咎於失胎父母。該學系負責的「小足‧福」失胎支援計劃項目經理伍毅寧,在港台《鏗鏘集》提到,從醫學角度通常並非孕婦做了甚麼而導致失胎,大眾不了解之餘更不知覺說了一些話,對事主做成二次傷害。
Photo from MamiDaily
情緒上難以啟齒
失胎父母也各自有不同經歷,有的因胎兒染色體異常在20周停止了心跳,並有醫護稱胎兒是醫療廢物;有人情緒上難以啟齒,面對親友安慰不知如何反應。懷孕未滿24周的流產胎,按法律未符合「人體遺駭」定義,以往未能取得相關文件進行火化或安葬。社會上有聲音要求關注這類父母的需要,政府在2018施政報告提到,對於流產胎的父母,明白他們在安排妥善火葬或土葬的過程中,可能遇到困難而產生憂慮和不安。
Photo from 食物環境衞生署
永愛堂啟用提供火化
現時食物環境衞生署在和合石墳場和哥連臣角墳場都設有安置未足24周的流產胎安放設施「永愛園」,分別提供300(現已用罄)及400個位置;另有6個私人墳場提供同類型安放設施。而在2022年9月啟用的葵涌「永愛堂」則為未足24周的流產胎提供私人火化,任何流產胎的父或母為香港居民及持有由本地醫生或醫院或註冊醫療機構簽發的「流產胎文件」,即有資格向食環署申請服務。
Photo from 食物環境衞生署
社福機構提供支援
香港賽馬會亦由2021年9月起捐助一項為期3年的先導項目,名為「小足‧福」失胎支援計劃,港大社工系重點建立網上失胎支援平台、社區教育等,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和香港明愛則提供前線服務,其中YWCA展開急性失胎支援服務,提供喪葬用品、協助失胎父母度過哀悼過程、重新建立夫婦關係等,尤其夫婦需要在情緒最起伏時作很多決定,例如是否領遺體或拍照等,機構都可以在旁作支持和協助。機構又會為流產胎簽發一張模擬出世紙,意義上證明寶寶曾經存在和出世,給予失胎父母很大的安慰。
Photo from 「小足‧福」失胎支援計劃 FB
延伸閱讀: